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引“情”入法:清代州县诉讼中习惯如何影响审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清代诉讼中州县官凭借律例和情理审断案件,其中的情既包括人情也包括民情.通过考察四川省南部县全清档案中州县官对"义让"和"转房"案件审断情况,可以发现符合律意的习惯和不符合律意的习惯,在州县审断中的影响.当习惯为国家律例所不禁,则州县官大胆运用,直接将民情引入审断,此为"道统"高于"治统"的必然;当其为国家律例所禁止,但考虑到地方的特殊性,州县官虽然不直接引用,但仍常以人情为借口,以"看似通达人情,实则迁就习惯"的方式平息讼争,此为现实高于理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古代一县官审案,犯人冉佳俊,县官喊再往后,连喊几次,犯人退出门外跑了。  相似文献   

3.
考“后”     
<说文>日:"后,继体君也."经过采用形训的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依据"后"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寻找"后"字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系统地解释"后"字的含义:"后"的本义为"妇女产子",由此在母系社会被用作对最高首领的称呼,从而引申出"君"义及"继体君"义;由产子时的母前子後引申出"後"义,并造"後"字,因"后"的"继体君"义与"後"相通,加之音同,故常假借"后"为"後";综合"妇女产子"义、"後"义、及"继体君"义,引申出"天子之妃日后".  相似文献   

4.
云梦睡虎地秦简之中关于"都官"的简文达14处之多,而在所知的秦朝时期的史料并没有关于"都官"的记载。秦简中的"都官"并不是中央京师诸卿部门直接下派的部属机构,而是中央政府直接统属。不仅京师有"都官",地方基层政权也有"都官",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地方"都官"秩级虽然不高,但可以与"县"共同行使经济管理的职权;在京师的"都官"秩级有别,职权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刘彻"为太子闻乘名",一即位就"征乘",表明枚乘作品曾给刘彻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七发》对楚太子宫闺生活的批判以及阐扬知性生活的主旨,显示出作为太子精神读本的意义。《子虚赋》为司马相如在梁府时所作,表达出劝诫藩王禁淫守职的时代要求,堪称为"率多骄淫失道"的诸侯精神读本。《上林赋》对天子校猎至壮的铺叙,对天子往而知返形象以及大一统文化中国形象的描画,诸如此类,堪称为"明天子之义"的天子精神读本。刘彻由太子时对《七发》的阅读到建元三年(前138年)前后对《子虚赋》《上林赋》的阅读,构成了由"太子读本"到"诸侯读本""天子读本"的阅读史。在初为天子的第一个六年中,刘彻遭受了以儒学建元的失败,但以不自觉方式拉开了以大赋建元的时代大幕。  相似文献   

6.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对一系列以母文为发生源的同族字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母文+类属标志"为理论基础,分析一系列以"官"为母文产生的同族字。把"官"分成具有"管理"义、"控制"义、"中空"义、"多、程度深"义的几组字,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出于稗官"说牵涉到对中国早期小说观念和小说发展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深入讨论。音韵学家们早已指出,上古音同者义相通。如淳释"稗"音"排",是汉魏读音,实兼释义。"稗"即"偶语",亦即"排语"、"俳语"、"诽语"。"稗官"可释为"小官",但并非指某一实际官职,而是指卿士之属官,或指县乡一级官员之属官。先秦两汉"以偶语为稗",提供"偶语"服务的小官自可称为"排官",亦即"稗官"。这样,小说与歌谣、赋诵、笑话、寓言等既有文体上的渊源,小说家与瞽、矇、百工、俳优及诵训、职方氏等也有身份上的关联。因此,"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副词"又"触发的预设与其词汇意叉密切相关.其中表重复或继续义的"又",表更进一步义的"又",表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义的"又",表示转折义的"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表加强语气的"又"等具有预设触发功能.不同义项的"又"所触发的预设既表现出共性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于墨子的尚同政治主张,学术界存在两种看法,一为专制,一为民主。事实上,讨论墨子之"尚同",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尚同之目的。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尚同"既可以是专制,也可以是民主。通过考察"尚同"之目的、形式与内容各方面,将"尚同"置于"兼爱"的社会理想之下,不仅要求"下同于上",也要求天子上同于天、顺应民意、主动接受贤臣的影响,则"尚同"非专制明矣。此外,"尚同"并不要求上下之义绝对的一致,而只是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10.
释“僅”     
刘环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99-101
"值"在中古曾"多、馀、颇、甚之意",但在宋朝之后此义逐渐消失,"僅"仍表"少"义.文章从声符表意入手,系联同源词,探索其词源义,得出其声符"堇"是两个古字形讹变的殊途同归,僅的词源义为"少".  相似文献   

11.
"皇图"即"河图"和"洛书",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古河图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是指古刘河和渌水,是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政治及天文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组报道,也就有了这篇"也说玩官"。这句话是:官员自律至少要三戒--戒贪,戒色,还要戒玩。一位老干部说的。这组报道是:不能以红色旅游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新华网上发的。这个戒玩,当然是指戒公款之玩。其实,此戒本属当今官员自律的题内之义。不知什么原因,不少官员似乎没有想到此戒,以至公款游玩之风屡禁不止,甚至还扛着红色的名义出游。所谓"玩官",是特指用公款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或者用别人之钱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也许是"人之性,本好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眼下玩官似乎有点挺流行的,这个面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上来,但说这个面不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官员动用公款旅游,已经成了官场的一个痼疾。既有顽症,就得针砭,非治不可。尽管玩官不同贪官、赌官、色官,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病官",且与那个先进性格格不入,也甚有必要来几句点评。  相似文献   

13.
"孺子"称谓的早期使用见于先秦典籍。钱大昕以为"孺子"为"贵者之称","天子以下,嫡长为后者,乃得称‘孺子’"。然而实际情形是比较复杂的。考察汉代社会称谓使用的具体实例,可以看到"孺子"多用以指代一般未成年幼童。在有的情况下,"孺子"指称成年人,则有鄙视之义。由此理解汉代社会未成年人的地位,也是有益的。后来民众对官员的崇敬爱戴被称作"孺慕",则是下层社会以"贱子"自卑的奴性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原始儒学本以礼学为核心,《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今文礼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诸等级之间虽略有高低,却并不悬隔。古文礼学因此斥责今文礼学不知天子礼,由之将建构超绝性的天子之礼。因此,今古文礼学的差异,不在经书文本的今古文之异。古文礼学只是用古文礼经证明今文《仪礼》十七篇实为残本,但是,古文礼学的天子礼在古文礼经中也没有,而是出自《王史氏记》等传记文献中。传记文献的权威毕竟不够,于是,古文经学便以《春秋》为六经之首,居于礼上,发展出《春秋》稽合于律的学说,在《春秋》学内以《左传》压倒《公羊》《榖梁》,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实则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刘歆晚年更进而提升《周官》一书的地位,以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名之为《周礼》,开始了以周公取代孔子的经学重构。郑玄的经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以《周礼》为核心重构的体系,这一进程在西晋臻于极致。杜预注《左传》以《春秋》"五十凡"为周公所作,彻底以周公取代了孔子的经学至尊地位。西晋王朝以《周礼》体系撰制《晋律》,杜预为之作注,完成了礼律一体的王朝政教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六"与"顺"是相通的,这种崇尚"六"的历史由来已久。周代初,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官制礼仪等都按"六"来安排。例如:"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种职务;古代学校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32岁考中进士,走进为官的队伍。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民众、重自律、讲廉洁、干实事的好官。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因才干凸显,升为左拾遗,薪水翻了一番,他便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中国富有特色的基层官制,明至清中期,县官制度经历其最后一次渐进性发展,在县官的铨选、任用、致仕、品级、待遇、管理等制度上不断加以完善,有效地实现了制度规定、职责实现与地方社会类型的高度统一。但是经过发展的基层官制仍然没有摆脱"钱谷刑名"的核心职责,所以这一时期的县官制度仍然呈现出一种量变。晚清时代,为适应中国社会性质的蜕变,基层官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和基层官制的行政、司法权分离,传统的县官制度逐渐为近代镇(乡)官制度所取代。至此,明清基层官制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县官到镇(乡)官的历史性变革。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基层官制,传统县官制度的合理性内核仍为现代所需。  相似文献   

20.
东北方言动词"整"是一个性质特殊的"泛义动词",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通过对"整"进行"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总结出泛义动词与一般多义动词的区别,认为"整"的众多意义是对构式强制解读的产物.对于动词"整"及汉语中其他泛义动词的研究应本着构式语法的研究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