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主持语:一个画家个体怎样面对当下日益繁荣、复杂的中国油画创作?两个昔日同窗,分别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绘画创作两个领域,二十年后再聚首。从一个油画系列创作《一个人的风景》谈起,围绕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发展、画家创作的心路历程、绘画的时代意义与发展的诸种可能,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油画创作、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归宿、"自然"之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绵延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绘画一次次波及日本,使日本绘画从佛绘、唐绘、大和绘、汉画、障壁绘、浮世绘到日本画的演变和发展一直受到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吸收中国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极具日本民族特点的日本绘画,也随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中国得以传播,并给中国绘画的理论、技法、创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转型、研究带来了不少启迪,为中国绘画艺术输入了诸多营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历史悠久的中国绘画也发生了划时代的演变。在应对时代的变化中,画界的各家各派做出了取向不同的选择。其中引西润中的融合派面貌最新影响也更大。在融合派中,徐悲鸿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画家、热心公益的美术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毕生"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讴歌民族精神,倡扬写实主义,全力培育美术英才。  相似文献   

4.
合笔画是中国绘画创作的一种形式,早在五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文人画兴盛以后出现了题诗画,至明清时期供职于画院的画家常常采用合笔创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存在于中国画家之间,也出现在中西画家之间。西方传教士画家与中国画家的合笔画是中西绘画交流和碰撞的结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绘画形式。导致这种新绘画形式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迎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喜好,其二是中西画家自主探索与交流融合的成果。在民国美术社团中的合笔画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多元化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政治性命题的集体创作体现了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印画家的交往始自泰戈尔、高剑父和徐悲鸿。1924年,泰戈尔和鲍斯访华,与中国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1932年,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访问印度,临摹阿旃陀石窟等佛教遗址,探索印度绘画的美学元素,与泰戈尔等艺术家展开艺术对话。印度之行归来,高剑父的画风明显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1940年,徐悲鸿应邀访问泰戈尔创办的圣蒂尼克坦艺术中心,受印度美学启发,形成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近代中印画家之间的艺术对话,促进了中印美术的深层交流。  相似文献   

6.
1919年11月16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组织日人围殴中国青年学生引发冲突,造成中国一名警察死亡多名市民与学生受伤。随后中日双方展开交涉,迟滞一年方得以解决,史称福州事件。中日双方围绕此事进行多次谈判协商,最终日本军舰撤离福建并道歉赔偿。日本《时事新报》《福冈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对此均有报道,都认为此事的爆发源于中国排日运动,将中日交涉期间造成交涉停顿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所为,并未如常关注日方的错误及日本才是此次事件爆发主因这一问题。日本国内报纸有意渲染放大中国排日运动、抵制日货的后果,主张日本政府对华强硬,而并无关于日本道歉赔偿的报道。由此可见其报纸报道的选择性,以及作为宣传媒介的日本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帮凶。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砚都"——广东省肇庆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全国各大名砚之间的交流,发挥"中国砚都"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会共收到论文63篇,编印了约有35万余字的《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相似文献   

8.
麻雯 《北京纪事》2013,(4):102-103
冯复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会员。从小酷爱绘画,常以赏画、读画为乐。因工作关系,与美术界联系较多,并得到众多名家指点。其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党建》杂志等报刊发表。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既粗犷豪放又婉约清丽,既坚毅挺拔又飘逸俊美的画风。作品首参加中直机关美术展览、北京市美术展览和四川省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  相似文献   

9.
傅抱石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家,同时也是我国2 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美术史论家,是我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傅抱石的美术史论著述,因社会背景变化、学识和眼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种种不同的面貌。《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是傅抱石早期的一部绘画史,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傅抱石的美术史论研究及其艺术思想变化历程的理解,同时对研究我国美术史学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丽荣,澄心堂主人。1970年生于宁夏吴忠。先后就读于宁夏大学花鸟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班、霍春阳传统绘画工作室。她是霍春阳的入室弟子,目前在天津美院霍春阳读研究生。王丽荣一生酷爱美术,多年专职从事绘画工作。现为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宁夏分会理事。个人主要出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许江、范迪安担任策展人,陈子胄担任执行策展人的"视觉的凝聚——杨参军绘画艺术展"于2014年4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杨参军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也是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与美术教育家。在当代纷繁多元的绘画格局中,他的作品因体现其对"观看方式"的探索、对"视觉真实"的审问和对日常情境的眷顾与守望而形成鲜明的绘画品格,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六法"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较为复杂。在具体应用中,"六法"包含两重意义,即绘画技能和品评要素。作为绘画技能来讲,六法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绘画创作的必要技能之一;但作为品评来讲,六法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渐重"气韵生动"而轻"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4年4至5月间,鲁迅参与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这是5月20日闭幕仪式上的合影。后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鲁迅归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少年的教育非常关心,也颇有心得。到教育部后,除了响应蔡总长的提倡美育,写出纲要性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外,还翻译了很多儿童教育的文章,如日本高岛平三郎的《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日本上野阳一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等。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是鲁迅参与组织的一个大  相似文献   

15.
管如莉 《华人时刊》2012,(12):64-65
徐东,现在为苏州美协会员,东瑜画坊主持、太仓青少年中心教师。从少年起喜爱绘画艺术,求学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跟随上海朱屺瞻艺术馆的张韧慈、章涪陵夫妇学习绘画,毕业于苏州教育学院美术师范专业后参加工作,从事美术教育。定居太仓后跟随军旅画家高仁岐先生研习油画,后又跟随北京中央美院王华祥教授研习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被常熟博物馆、中央美院教授等收藏,《美术大观》等专业刊物选用刊发。  相似文献   

16.
黄云,原名黄加健,1941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为北京市装潢设计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胶州画院顾问,日本国文翠阁现代中国水墨画美术馆理事。作品多次被《中国书画》《美术作品选》《人民日报》等专业画刊及各种报刊发表,并被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及美术收藏家广泛收藏。  相似文献   

17.
《北京纪事》2011,(2):88-89
原名王建刚,1969年生,北京通州人。幼时学画受舅父郭宗义及画家张殿启、田兆峰先生启蒙。毕业于北京矿业大学,修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作品《秋宝》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仁者乐山》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相似文献   

18.
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作霖认为独占东北时机已然成熟,吉林督军孟恩远极力反对,双方发生争执.吉林军队调动时,"满铁"会社日人船津藤太郎意欲穿越警戒线引起斗殴,导致吉林军人同日本军人之间的冲突,宽城子事件爆发,双方互有伤亡.对此《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都进行了报道,并强调此次事件破坏了中日间既有的秩序,冲突的责任完全在中国方面,应给予严惩.日本报纸的这种歪曲的报道,进一步催生和激化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仇恨,也为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实施完成了国内民众的某种程度上的"动员".因此更为真实地认知二战前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有助于了解日本社会舆论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9.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著名作品之一。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美术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主要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论》等。他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  相似文献   

20.
孙庆忠 《中华魂》2012,(14):16-17
沙莲香1936年生于辽宁大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长期致力于社会心理学和中国民族性的研究,是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后颇具声望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性著作《中国民族性》、《中国人百年》等声播海内外。她的中国民族性研究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时"文革"结束,人们如噩梦初醒,回首十年间的动荡体验,在痛定思痛之后更有一种强烈的探讨中国人问题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