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首先界定了"拜月"节俗概念,总结了"拜月"节俗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拜月"节俗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拜月"节俗是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3.
以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七夕节的历史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与演变,重点以明清时期成熟的七夕节节俗形态为对象进行功能主义分析。同时对七夕节在当代作为情人节的节俗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的传承、转变、置换及功能对接的缺失或移位。认为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和演变是由其在民众生活中所承载和需求的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姜晶晶 《民族论坛》2013,(4):101-104
以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七夕节的历史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与演变,重点以明清时期成熟的七夕节节俗形态为对象进行功能主义分析。同时对七夕节在当代作为情人节的节俗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的传承、转变、置换及功能对接的缺失或移位。认为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和演变是由其在民众生活中所承载和需求的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后发现代化效应"是中国倾向于政府干预的深层次原因,要破解民族地区的"政府干预情结",政府需要重新认识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态,实行因俗而治,打造"手段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7.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上巳节与花儿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之处,指出祓除和求子是二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并分析了具有这种共同目的和产生类似节俗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哈节"是我国京族重要的祭祀海神的节日,与我国东兴京族隔海相望的越南万柱也有类似的节日.本文通过对越南万柱"哈节"的实地考察,分析其祭神仪式的举行过程和文化内涵,在归纳两地哈节的不同之时,重斯讨论越南万柱"哈节"的名称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后发现,清真寺既是布善之所,也是行善之处,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重要媒介的、自成体系的天课制度,凸显出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清真寺在践行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建构和谐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与物质平台,在奉行团结、稳定、互助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乡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它的变异特征,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吟诵讲述变异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 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研究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候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我们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清明祭祖节俗依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香港清明习俗并未因为取消土葬而日渐式微,反而衍生出清明思亲法会的新节俗.这意味着传统清明祭祖的仪式空间由户外转向室内,参与仪式的主体由个体家庭转为群体,仪式目的从传统的思亲报恩扩大到了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中国内地法定假日之后,香港清明祭祖的新节俗,也已经在部分内地城市如温州、三亚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以创作实践来证实自己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就词情而言,这表现在她有"丈夫气",不同于一般女子,同时她又是女子,不同于普通士大夫男性作家,因而她的创作既有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同时也有倜傥、慷慨的一面.就词法而论,李清照以通俗的语言和好懂的音律,化解了宋词发展到北宋末期,已进入到既要雅又要俗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4.
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为"无墓葬",至辽朝建立前后逐渐实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选址,下葬吉时的选择上,多参用汉俗中的"风水"因素,沿袭唐宋相关风水理念.契丹贵族依风水下葬的习俗的形成,正是中原丧葬礼仪与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对辽代社会变迁、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说明】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神明概称为"老爷",祭神称为"拜老爷"。潮地祀神,"拜老爷"在不同的时间段,所祭祀的对象也不同,这件设计作品就是依照不同时节,所祭拜的神明为创作灵感。"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是对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重要组成活动。拜神活动不仅是单纯的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信念的寄托,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渗  相似文献   

16.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李菁  彭苏 《民族论坛》2007,(3):38-39
不仔细找,很难发现隐没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一群普通民宅中十世班禅大师的家.进了那扇铁门,宽敞的院中央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三层小楼."先上去拜一拜吧!"  相似文献   

18.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的民歌节和乌饭节。近30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现代旅游经济的介入,畲族"三月三"节庆的内涵、活动内容和参与主体都发生了变迁。旅游经济发展强化了畲族"三月三"节庆的民族特征和旅游经济功能,并对畲族文化元素产生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乙未年正月十五,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记者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采访,有幸感受了一次当地少数民族沿袭至今的古老年俗——点路烛。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点路烛的缘故由来,已是语焉不详。只知道在宣恩县内,"点路烛"是多少年来生活在此的各个民族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冻鱼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节日中的芦笙大赛既是一项娱乐项目,也是他们巩固族群意识、维系族群关系的方式之一.本文拟以民族学视野来探究冻鱼节芦笙大赛的行为及族群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