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蛾扑火     
武则天当政时,嗜杀,仅永昌元年(公元689)3个月就杀了20多人,有刺史、尚书、侍郎、大将军。一位大臣劝谏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作官啊?"武则天告诉他晚上再来。晚上武则天命人点起火把,飞蛾纷纷飞来,不断被烧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武周末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武装政变,之所以只杀了武则天的内宠二张,而没有杀掉武则天的亲信武三思,其原因有三:一是武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二张在朝中及禁军中也颇有实力,张柬之无力双箭齐发;二是武三思之党与中宗结成了政治联盟,并参预了诛二张的谋议;三是这次政变是以中宗为政治领袖,必须尊重中宗意旨,张柬之不可咨意行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忌猫。武则天忌猫事出有因:她曾将萧良娣囚禁下狱,萧良娣对她的残暴行为恨之入骨,发誓说:“愿阿武(则天)为老鼠,吾为猫儿,生生扼其喉!”这话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萧良娣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武则天也从此开始恨猫、忌猫,把养猫看作是“不祥之兆”,并下旨宫里一律不准养猫。  相似文献   

4.
“二圣”之谓,人多知其指唐高宗和武则天二人。唐高宗鳞德元年(公元664年),因为皇后武则天参预朝政的管理,“上(高宗)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于是有唐高宗与上官仪等人谋废皇后之举,后来经过武则天对高宗申诉,“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为了解脱自己,唐高宗将此事委过于上官仪。武则天于是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谋反,结果上官仪诸人被杀,与其有联系的“朝士流贬者甚众”,武则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契丹“营州之乱”对武周立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发生的契丹“营州之乱”,不仅让武周政权在军事上付出惨重代价,而且还引发一系列边境问题。然更为重要的是它迫使武则天在立嗣问题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由支持武氏转为支持李氏,为后来李氏重掌大唐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迫于当时无条件对自己作盖棺论定评价,其功过是非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从唐中宗起至唐亡,十五代唐皇皆为武则天嫡传子孙,限于孝道伦理,亦无法对武氏作如实评价,只能让陵碑空白。    相似文献   

7.
翻开新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极不公平的,唐时的一些文章亦复如是。它们用了最恶毒的字眼诅咒她,贬斥她,嘲讽她,把她比做妲己、褒姒,说她是“牝鸡司晨”、“奸人妬妇”、“肆行不义”、“贻祸邦家”。骆宾王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更是骂她为“妖孽”,“虺(兀易)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旧唐书·玄宗纪》曰:“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阴辈。……朋比成风,廉耻都尽。”《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曰:“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通鉴纲目》更是对武氏大加挞伐,胡致堂列举了她九大罪状。这就是说武氏罪恶滔天,罪不容诛了。  相似文献   

8.
我院中文系杨东甫副教授、卢斯飞教授合著的《后妃之祸》一书 ,1 999年 3月由台湾牧村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此书以文学笔法为中国历史上十五名著名后妃如吕雉、王政君、赵飞燕、贾南风、武则天、韦氏、叶赫那拉氏等作传 ,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 ,描写了这些曾经权倾天下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 ,落笔重点则在她们的祸国乱政之上。每篇传记实际上亦可视为各后妃所在时代朝政历史之简编。该书文字生动 ,可读性强 ;而立论则力求客观 ,既注意避免“红颜祸水”式的陈腐之说 ,亦不强作翻案之论以媚俗。如对武则天其人 ,就既不抹杀她的才干 ,又细写了她的残…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上,侵华日军用极端残忍的手段开创了破天荒的杀人记录。正如《世界》杂志所言,“日本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而带有野蛮筋骨的野兽”。半个世纪过去了,侵华日军残酷杀害我国人民的罪恶史,依然令世人发指。本文据当时幸存者目睹及日军供认,选编了部分资料,以再现这条“野兽”的当日暴行。 杀人“竞赛”。1937年,日军从句容杀向南京。少尉向井、田野开展杀人“竞赛”,看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从句容杀至汤山,向井杀89  相似文献   

10.
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本名瞾(唐中宗时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故史称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是太原地区的木材商人。隋末时参予了李渊的军队,到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起李唐王朝以后,武士彟也成了唐王朝的功臣,做过利州都督及工部尚书等官。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被唐太宗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唐太宗死后,被迫入感业寺为尼。公元六五○年,唐高宗再度接她入宫,立为“昭仪”。六五五年,被立为皇后,开始参予朝政。公元六八三年,唐高宗死,中宗继位,武则天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六九○,她改国号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到七○五年病死,享年八十二岁。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登基前后,礼仪与文学的相关性表现突出:一方面,武氏以礼仪改制作为其政治革命的先声;另一方面,由礼仪改制和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文人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巨大改变,也如实地反映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时之文体和文风。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她一生度过了82个春秋,究其养生之道,赏花观草不失为怡养天年的一个主要方面。 武则天是个赏花入迷的人,她自称“督花大王”,尤爱牡丹。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写道,武则天“因素喜  相似文献   

13.
读了新近出版的肖父、李锦全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卷,其中有一段话说:“后期墨家认为应当根据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审慎地运用,否则就会发生错误。……但尽管如此,他们也提出过‘杀盗非杀人’这样具有片面性错误的命题,在解决概念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时,陷入和公孙龙同样的错误。” (《中国哲学史》,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第207页) “‘杀盗非杀人’这样具有片面性错误的命题”,这句话如果我没有领会错的话,作者的意思是说,盗是人,难道杀盗不是杀人吗?或者说,杀盜即杀人。既然如此,说“杀盗非杀人”,显然是片面性错误的命题。然而,我与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杀盗非杀人”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不具有片面性错误。  相似文献   

14.
对武则天重用酷吏,史学界普遍认为应当否定。有的说,武则天是“千古未有之忍人”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9《武后之忍》);有的说,她是“居心疑忌,秉性残酷” (岑仲勉《隋唐史》第十三节《武则天之为人》);还有的说,酷吏的“专权跋扈,横行不法,主要是得到武则天的支持。” (郑宝琦《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我认为,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还应看到武则天对酷吏有一个利用、抑制、打击和对冤枉者平反昭雪的全过程。而且,酷吏也确实打击了恣行暴虐的门阀士族势力,对庶族地主的上升以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自幼聪明好学,"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一,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原因,一是和女皇童年所受的家庭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二是自她14岁人立后长期接受唐宫廷文化氛围的熏问.武则天的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素养武则天貌美多才,机敏能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武则天崇尚诗文,倡导君臣唱和,里按竟赛,对于佳作予以厚赐.如"夺袍以赐"的故事就曾传为历史佳话。《旧唐书)卷190(宋之问传)载:"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间诗成,…  相似文献   

16.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建国以来史学界曾经有过多次的讨论,发表了不少文章,有人认为她功大于过,有人认为她过大于功,有人认为她功过参半,有人甚至全部予以否定,至今尚未得出大略一致的结论,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至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吹捧武则天,则是另外一回事,不属于学术讨论范围。本文拟就过去史学界讨论武则天评价所涉及的四个有关问题,提出我们不成熟的意见,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武周时期曾出现过不少酷吏。关于武周酷吏的定位 ,不仅影响到对武则天的评价 ,而且关系到如何认识武周社会。武则天是个铁腕人物 ,为了打击政敌 ,巩固地位 ,不惜重用酷吏 ,制造冤狱 ,但不能就此认定其生性残忍 ,“阴鸷好杀”。同时 ,酷吏是上层统治者之间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们只是制造了统治阶级内部一系列混乱 ,并没有影响到武周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上官体”在诗歌境界、语言和诗人主体精神风貌方面都是贞观诗坛之一大变,但其在产生初期影响不大,直至高宗龙朔年间随着上官仪本人的“贵显”才风靡于诗坛,最终形成“龙朔变体”。上官仪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诗歌得以流行的尚文轻儒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仿效其诗的大量后进文士能够登上宫廷诗坛,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龙朔变体”的形成离不开武则天的影响。在武则天直接干预下的上官仪伏诛事件,引起了创作和理论领域对上官仪及“龙朔变体”的超越、批判和反思,即“龙朔变体”的快速消歇亦由武则天所致。从中可见武则天对初唐宫廷诗坛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皇太后执政的事情。但作为一个皇后,当皇帝在位时,就临朝执政,皇帝死后,又正式做皇帝的,却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对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孔孟之徒总是用最恶毒、最污秽的语言,咒骂武则天是“狐狸精”。而历代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则称赞武则天是“圣后”、“明王”。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评价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呢?最近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了初步探讨。仅就有关武则天的几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