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展农业经济,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毛泽东从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高度进行了论述,邓小平对毛泽东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科学性观点,对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基本观点没有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贯彻下来,在深层次上分析,主要归因于毛泽东经济建设和改革思想上的历史局限性:实事求是思维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对社会主义阶段性质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关系。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当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中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量论述,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反映。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改革者,他从不迷信“本本”,不盲从照搬外国的模式与经验,而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地试验,努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关于改革的思想。本文仅概要地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就教于读者。 一、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我们党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不得不师从苏联,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观念和体制移植过来,“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的,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尽管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但也不得而为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揭露了苏联的某些弊端,“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从而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重新认识苏联模式和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同志认真反思照抄苏联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几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 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开始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既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6.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全方位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梁秀华(一)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探索者之一。建国初期,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经验,只能向苏联学习。在苏联的帮助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虽然...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索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他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八大前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科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效法苏联,逐步确立起了苏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曾对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到过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了出来。八大前后,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模式的严重弊端,从1956 年起就开始着手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的经济建设道路,在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理论孕育萌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年召开的苏共20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开拓,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点“独立王国”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一些原则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深刻影响本世纪中国社会进程的伟大历史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毛泽东旗帜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指引并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对外开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深入总结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快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和解决矛盾的辩证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邓小平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党的学习是与探索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相连的。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中强调重视学习;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强调善于学习;江泽民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强调终身学习;胡锦涛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强调创造性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工业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的工业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和探讨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政策实践的理论总结.邓小平在政策的重要性、出发点、科学体系、思想路线、制定方法、执行原则、评价标准、具体内容等方面继承了毛泽东政策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政策思想体系、政策运行过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上发展了毛泽东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依据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毛泽东规划了从新民主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8.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在中国所经历的任何一场革命和改革,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既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也是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是 :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比较中说明其必要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经济上从比较谨慎到急于求成 ,政治上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运用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了党内主观主义及其危害,总结了中国革命遭受主观主义的统治而导致严重挫折的深刻教训,独创性地推行了一条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独立自主地找到了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现在,这一思想路线仍然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