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传媒环境下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传媒环境已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影响青年健康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如何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除了大众传媒自身加强行业自我规范,政府对其加强引导和调控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甄别、接收和利用媒介信息,学会积极地接触媒介,批判地消费媒介产品,使大众传媒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存在的话语渠道狭窄、传媒涉农内容与农民需求错位、传媒涉农信息当事人缺席等农民媒介话语权缺失现象,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媒介资源分配不平衡、大众传媒过于追逐经济效益、农民媒介运用能力不足以及大众传媒从业者对农民抱有偏见等,提出大众传媒应发挥社会公共空间职能,为农民话语表达搭建平台;增强社会责任,防止公共领域“殖民化”;摒弃固有偏见,树立为农服务理念;实施受众教育,提高农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媒介以及村民会议传播,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媒介功能认知方面,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认为大众传媒最大问题是“与自己距离太远”,加之“虚假新闻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不太喜欢大众传媒。媒介对农民阶层的报道和关注不够,只有少数媒介关注“三农”。媒介需要多关注进城打工农民,重视对“三农”政策传播。农民期待发展农村电视和网络媒介,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传媒,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国某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的"985"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因此,我国高校应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培训专业师资,增加高校与媒体的合作,强化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进而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医德评价有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三种类型,三类评价中社会评价对医德构建起主导作用;社会评价具有广泛性、经久性、客观性、权威性特点,是医德构建的目标导向;社会评价以社会认同为基础,社会认同与医务人员自我认同的不一致性是医德构建的动力条件;社会评价形式多样,有多种途经保证医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就医观念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而言,当前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尤其是青年医务人员差距更大.究其原因一是医德教育滞后;二是教育的方法、内容、手段与时代发展和青年自身需求的适应性不够,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三是对青年群体医德评价不一;四是青年医德观念的碰撞,对医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强对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教育方法,是提高青年职业道德素养,推动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传媒对公众影响日益加深的时代,能否善于使用大众传媒来获得公众认可的媒介形象已经成为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大众传媒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着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提高党对大众传媒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际传播媒介论——对一种蓬勃兴起的传播媒介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和大众传播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它包括个体之间也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传播关系。随着电话、数字信息化技术等的发展,在一场新的“媒介革命”中,人际传媒正演变为媒介主角,它具有大众传媒个人化、媒介格局点网化、媒介终端一体化、传播方式双向化的特点,它对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深度开发及社会生产组织的信息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老年》2008,(12):62-62
近日,山西省卫生厅拟定的《关于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讨论稿)中提出,我省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每一位医务人员设立"医德档案",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关注当代大众传媒领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媒体中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揭示了我国媒介教育的缺失,媒介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中,人们都期望大众传媒在道德上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不可否认,这种道德期望是正当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告知与社会监督;其次,传媒庸俗化、琐屑化的实质是媚俗,社会公众的庸俗化、琐屑化的需求心理和文化品位与大众传媒的庸俗化、琐屑化等恶俗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再次,传媒伦理研究中相关基础理论的缺失和薄弱也与当前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有一定的关联,因为这种缺失与薄弱直接导致了行动指导的无力.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建构的实质是建立当下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大众传媒为公民社会建构表达和交换意见的公共空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形成的关键要素。通过研究美国媒介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发展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媒介经济、媒介形态以及媒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等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在当代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在其功用有效实现、双重效益经营并重的互动基础上逐渐衍生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特殊的竞争力。市场化助推品牌化,媒介产品的差异化本位经营是传媒社会责任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与基础性构建模式;媒介社会活动参与的外向型拓展是传媒社会责任竞争力的表征和延伸性的做强模式,两者互动循环,生动体现了大众传媒自身内修外延的创生机理,是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竞争力构建的逻辑依据和模式特征。本文立足传媒主体,从其基本功能的实现与效益转化的角度揭示其社会责任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动因,旨在探寻传媒特色经营与本土发展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在当今信息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再加上自身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探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思考相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多种大众传媒共存的情况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娱乐媒介,其功能已开始面临困境。然而,电影由于其技术条件、心理过程、审美经验不同于电视等传媒,因此,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电影的出路在于加强与电视的联姻和渗透,加快自身工业化、产业化的步伐,凸现“自我本色”。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即大众传媒传递和普及政治信息,影响人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的形成、传播、发行和趋同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舆论形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内郁郎、丹尼斯·麦奎尔等传播学者提出的关于传播媒介特殊的角色功能的理论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组织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角色作用不可忽视,在中国,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报导信息的基本功能不断扶正,并得到强化;二是其议程设置与公众议程愈未愈趋向一致;三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开始被赋予一种公众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媒介权力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媒介权力也被认为存在滥用与异化现象和引导不力、权力弱化等问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权力。在此基础上对媒介权力资源分配与我国现行的媒介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当通过有效利用政策效应,对大众传媒实施经济调控,引导媒介权力行使者进行有效的自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全民理性利用媒介的水平等手段来对我国的媒介权力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规范,以保证大众传媒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兴起并得到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媒介发展动因.它在宏观上缘起于"民本思想"的媒介化轨迹、政治媒介化诉求;在微观上缘起于新闻传播品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与传媒科学发展的业务突围;它是我们构建和谐传播、和谐传媒,有效服务于社会建设、满足受众多元与深层信息需求的媒介途径.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的某种亲近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受众对媒体的"平易度"感知和"平等"印象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也是大众传媒构建和具备这种印象感知与效果预期的能力.它以平等、平易传播为核心,以构建"亲民"传播模式为应用归宿.本文立足新闻报道中"欠亲和"之现状与问题,结合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从认知心理学的"印象感知"发生、转换的过程性机理出发,系统阐释了研究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之价值,初步构建了具有可行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