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相似文献   

2.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3.
西藏昌都强巴林寺的辩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是藏传佛教僧人修学的主要方式,起源于印度佛教的论义,完善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改革。西藏昌都强巴林寺是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保持着完整的辩经传承,其辩经的核心内容是“五部大论”,在特定规则的要求下展开“立宗辩”或“起坐对辩”。强巴林寺辩经具有鲜明特点,在寺院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僧人潜心修学、探究佛理、提高思辩能力,而且也是僧人考取学位、寺院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全唐诗》卷五五六马戴有《题石寺》诗。诗云 :“僧室并皇宫 ,云门辇路同。渭分双阙北 ,山五陵东。修绠悬林表 ,深泉汲洞中。人烟窥垤蚁 ,鸳瓦拂鸿冥。藓壁松生峭 ,龛灯月照空。稀逢息心侣 ,独礼竺乾公。”据诗意 ,诗中之石寺当在唐西京长安附近 ,但究在何处则未得其详。近读宋敏求《长安志》刚涣然释惑。《长安志》“福岩寺”下引《两京道里记》曰 :“(临潼 )县东五里南山半腹临石谷 ,有悬泉激石成臼似 ,因以谷名 ,名石寺。太平兴国七年改。”又引《津阳门诗》注曰 :“石鱼岩下有天然石 ,其形如 ,以贮飞泉 ,故玄宗以石为…  相似文献   

5.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弘法护教活动。从缘起、经过、献瑞、僧人四个方面考证和讨论了这次活动,特别是从《续高僧传》中发现了隋文帝第三次分舍利的诏书,从献瑞中分析了隋代舍利石函上的佛教造像题材。笔者认为隋文帝分舍利建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恢复曾被周武帝灭佛而废毁了的寺院与佛塔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6.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中为皇室祈福之辞实质上是对北朝政权强化皇权统治的一种间接反映,同时也与北魏“太武灭佛”有着密切关系。北朝关中造像中存在大量混同佛、道的现象,这与民间信仰轻教理、重实践从而具有一定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关。与此同时,北朝关中造像记中所反映的世俗信仰则保持了某种基本的稳定性,其时间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的铜镜铭文。  相似文献   

7.
《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佛教传入中土以来最受广大信众尊崇和信仰,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诸经之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大量依据《法华经》内容塑造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它们以蒙太奇的手法将过去世间的多宝佛与现在世间的释迦佛连接在同一画面,借助过去佛与现在佛、存与亡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法身”的惟一性、永恒性和平等性。这种二佛并坐像以直观感性的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法身”概念形象化、通俗化,以有相之造型艺术诠释“法身”的无相之理,因而成为《法华经》思想的象征性造像。  相似文献   

8.
拉加寺简介     
拉加寺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乡,座落在黄河北岸,依山傍水,苍松翠柏。《格萨尔王传》中描述的“犹如羔羊的肾小弯般温暖的黄河湾,雄鹰会到那儿缴纳肉税;疾风会到那儿缴纳草税;黄河会到那儿缴纳木头税”的黄河湾,相传即是拉加寺今天座落的地方。 《拉加寺志》、《拉加寺寺规》和《拉加寺〈甘珠尔〉目录》等书中均说拉加寺修建地当是《噶当书》(噶当派著名典籍《祖师问道录》和《弟子问道录》)中预言过的地方,并取该书中相互无关的“拉”、“加”二字为寺院名。其实这只是一种牵强附会、自圆其说的解  相似文献   

9.
陇东地区的南北石窟寺,是六世纪早期营造的两个重要石窟,两窟规模较大,都以过去七佛造像作为主尊,造像题材与造型等主要源于云冈石窟;南北石窟寺中没有出现北朝时期常见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其中的造像与法华三昧禅法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从窟内空间、造像体量等方面来看,南北石窟寺的过去七佛等造像,主要可能是作为礼拜忏悔的所缘对象;两窟造像的总体设计,可能体现了藉助于修习礼忏等相关法门,以便往生弥勒净土的思想;在两窟中,僧人们可以进行每半月的集体诵戒活动,平时也可以在佛像前礼拜,或诵持七佛等所说陀罗尼,由此可以忏悔业障,护持净戒,从而更好配合禅修.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2013,(6):69
很多人提起禅茶就以为是寺院的茶,其实这都源于大家对禅茶了解的不全面。禅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茶广义为开启智慧、净化自心、明见佛性、昭示佛理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11.
《敕赐十方灵岩寺碑》有重要史料价值,记载该寺从甲乙制转变为十方制暨敕差住持制最终定制的过程,反映教团内部矛盾重重,但部分僧人在有限权力范围内试图改革创新;朝廷对佛教管理更制度化和官僚化;佛教平民化、世俗化特点更加突出。以诗证史,可见当时政教关系总体发展良好。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为吴承恩所写定之说,目前已受到广泛质疑。笔者近年力主《西游记》的茅山乾元观"阎希言师徒定稿说",希望纠正偏见并整合"丘处机作者说"和"吴承恩作者说"。本文则重在比较"阎说"与"吴说"优劣,包括指出"阎说"在证据充分、研究战略、思考及立论的方法、推进中难点的突破、对文本及历史记载的解释力等方面,远优于"吴说"。  相似文献   

13.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辽金西京之大华严寺,因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和庋藏有宏幅巨帙的佛教大典《契丹藏》,而具有了皇家祖庙和国家图书馆的性质。其薄伽教藏殿的金代石碑,信息存储丰富而珍贵。记载了大唐成通年间集成的《经源录》以及至辽时典藏《太保太师入藏录》,目录详备。尤其是金灭辽,华严大寺“俄而灰之”的残状和金重建后,华严大寺的“壮丽严饰”,以及寺僧们“补以新经”、“圆兹教典”的艰辛过程,皆有详记。  相似文献   

15.
青海佑宁寺著名僧人二世土观阿旺曲吉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清代八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他一生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佑宁寺发展的贡献,他担任该寺法台期间,大兴讲修之风,是佑宁寺历史上最为兴旺的时期之一,后来罗布藏丹津事件中佑宁寺等寺院毁于战火,也是在阿旺曲吉嘉措的努力周旋下才得以重建,保住了安多地区格鲁派的法脉传承;二是阿旺曲吉嘉措驻京供职期间,以政府代表身份护送达赖喇嘛入藏,积极协助达赖坐床事宜,返回京城后受封为“禅师”,向政府进言有关藏区事务的建议,成为中央与地方交流的桥梁,为清政府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碑文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弁。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此外,朱弁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高丽末朝鲜初期的朱子学者,郑道传以排斥佛教为己任,全方位、彻底地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不仅批评了佛教僧侣出家、乞食等行为,还从哲学高度上对佛教的基本教义进行了批判,并且从诸多方面辨析了儒家与佛教之不同。郑道传的排佛论为朱子学在朝鲜朝确立统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莫高窟"天王堂"为研究中心,结合对《首楞严经》、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内容的考证,从其绘塑内容所含的密法入手,考察"天王堂"土塔的有关问题.笔者认为,莫高窟"天王堂"实质上是"楞严坛";"天王堂"密法体系应是从吐蕃时期沿袭下来;"天王堂"最早可能始建于吐蕃时期,针对当时敦煌受到多种佛教流派的冲击与僧人违背律仪的普遍情况而建;曹延禄重修"天王堂",应该是由于当时末法思想流布,于末法中维护佛法的一种手段,可能与藏经洞的封闭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19.
奉祀春秋大贤柳下惠的和圣祠,是泰山历史上的著名祠宇。考察其祠自创构以来的沿革兴废,并通过和圣祠祀,观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柳下惠的阐释与解读,以及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动向与时人心态,有助于探索柳下惠与泰山文化的多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