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的《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录集释》点校本中最为精善,但其标点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处。本文尝试摘出标点错误20处,校勘问题6处。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史记》。此书由顾颉刚先生亲自主持整理,选用经张文虎校订刊刻的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加以分段标点,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校改了一些文字讹误。就总体而言,校点本体例科学、内容完整、校勘精审、标点正确,体现了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成就,为读者、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史记》的版本、史料都非常复杂,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加之成书较为仓促,所以在标点、校勘诸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深深感到,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需要集思广益。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即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者在校点《史记》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认识,期望能对《史记》校点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米芾《画史》是古代书画论、书画评的重要著作,影响深远。近二十多年来,画学家为这部论著做了系统的版本校勘、标点和文字注解诠释,出版了多种整理本,既便于读者阅读,也推进了《画史》研究的发展。但仔细研读这些整理本,可以发现这些新本有的选择底本不够严格,文字校勘不够仔细,句逗标点不够准确,注释、串讲有不少失误或有待商榷。今合为“整理本的几个问题”与画史专家和读者一起讨论,以期在现代认识的基础上对这部著作有更确切更深入的了解,有新的、适应不同需求的整理本问世。  相似文献   

4.
翻刻一部古書,首須經过詳細校勘,使讀者获得实益,不至流于浪費这一原則,现在大家都已晓到了。然而校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例如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資治通鉴,在近年出版旧籍中,算是比較滿意,可是仍有学术性的錯誤(一个人的姓名而标分为两个人,两个人而标为一个人,或已經前人考出的錯誤,却未被收入等)。莫說別人  相似文献   

5.
《法苑珠林》是研究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研究者利用的首选整理本。文中对该书的二十处校勘标点提出商榷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至顺镇江志》虽多次校勘,仍不免有误。本文作者复校后发现有讹字、衍脱、错简、标点不当等误,逐条说明,以供再版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宋史料笔记的一部分,范成大的笔记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范成大笔记六种》堪称精审.但由于六种笔记所存版本较多,在标点、校勘过程中难免百密一疏,作者指出了其中21处需要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史记》自传世以来,版本繁多,而且早有断句的本子,但影响最大的当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点校本。这个本子认真吸收了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梁玉绳、王念孙、张文虎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勘精核,标点清晰,受到文史界的好评。但是标点古籍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史记》又是鸿篇巨制,因此点校本的标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把《史记》的标点工作搞得更好,我列出三十七处自认为是明显的错误,与点校者商榷,也供《史记》的读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清代野记》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近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所出点校本存在数量较多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再进行一番校勘。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四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明史》 (以下简称“点校本”)。这部书系采用前此最好的版本,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分段,并且作了校勘,订正了“殿本”中大量的错误。因此,在目前流传的《明史》各种版本中,“点校本”可算是最好的本子了。但是,笔者阅读“点校本”时,发现点校者对“殿本”的一部分错误,尚未予以勘正;而且有的地方标点不当,致使词句含义与史  相似文献   

11.
~~宋均生平著述考论@李梅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2.
编著《宁波中医药文化志》中,于慈溪市博物馆发现一新出土墓志铭,作者为宋著名诗人舒亶,核诸《舒懒堂诗文存》及《全宋文》,均无此文,当系舒亶之轶文。  相似文献   

13.
晚宋战乱对蜀士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家国情怀的凸显。动荡的外部环境增强了蜀人的家族观念。蜀士对亲族聚散存殁状况的深重悲慨,显示出亲情之于个体士人的重要意义;在还蜀之望愈趋渺茫的情况下,蜀士仍始终将蜀地故家视作归处所在。由蜀人身份出发,蜀士将言蜀事视作自觉的政治参与方式,并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蜀士不满于朝廷处理蜀事的方式与态度,有被忽视与抛弃之感,故其诗作往往掩抑着极深的愤郁与绝望。如果将蜀士的家国情怀分为家事、乡事与国事三个维度,则其对这三者的情感固然密不可分,但又并非全无冲突,于中体现出晚宋蜀地与中央之间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存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诗正义》注疏分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从体例上看是对毛诗经文、传、笺的阐释,其原貌以正义为主,只标经注起止。南宋绍熙年间始合正义于毛诗经注本中,遂有《毛诗注疏》之称。南宋晚期建本又引《毛诗释文》附注疏之中,称之为附释音《毛诗注疏》,是为其后各本注疏之祖。注疏合著渊源有自,引注附经可以追溯到刘歆、马融,而唐人将音注字旁,又开宋人《注疏》、《释文》合刻本之先河。将《毛诗正义》与经、注、释文合著,实现了文字、音读、疏义的三统一,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体例,为《诗》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割裂疏文,却造成讹误增多、疏文支离、认读阻塞和义注疏混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官观中大量出现御书阁、本命殿。御书阁、本命殿的寺院宫观同官方联系密切:或为了得到官方的庇护,许多寺院和道观的僧人和道士主动出资兴建御书阁、本命殿;或由于官方(或皇家)对本命说的尊崇贯穿整个宋代始终,使得一些寺院、宫观中出现了专门为皇家作法事的本命殿。作为官方同佛教、道教联系的中介,御书阁、本命殿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政治权力向宗教领域渗透,而且反映了僧人道士向统治者寻求庇护的动向,更是佛教、道教服务于当时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三苏父子是宋代蜀学思想的领军人物,苏洵作为苏轼、苏辙的父亲,在宋代蜀学的形成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考察苏氏父子的创作多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苏轼,而于苏洵、苏辙略有缺憾。作为忧乐为天下的北宋士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员,苏洵的文学创作深染时代风气。特别是他的史论文创作秉承“其义一,其体二”的原则,将道统与政统的追索贯彻于史论中,成为影响苏轼、苏辙史论文创作的思想前导。故以苏洵史论文的宋学色彩作为探究,对全面理解三苏蜀学思想和两宋史论文的发展将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通过龙昌期、章詧(chá)、三苏、张商英等人融合各家,兼用佛老,重视儒学的治学实践体现出来,反映了北宋巴蜀地方文化的重要特色。为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19.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20.
“临川二晏”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他们的故乡情结表现在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以及对故乡人事的叙述与追怀。怀着对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他们支持家乡教育,推崇乡贤,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故乡的读书尚学之风。他们严谨持家,其子孙后代不乏佼佼者,临川晏氏因此成为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的代表之一。他们在南唐词派基础上发展了词体,推动了宋代江西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