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凡是受事宾语均可前移与"把"类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而生成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这受事宾语的前移存在有整体移位与分裂移位两种类型.在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中,其述谓成分具有[+有界]语义特征,谓核动词具有[+致使]功能和[+实现/完成]体意义;受事则具有[+有界]特征和[+定指]功能;其句法主语一般由"施事、当事"或"涉事、工具、材料、处所"语义成分充当,句法宾语则由"数量、处所、结果"语义成分充当.  相似文献   

2.
刘海波 《阅江学刊》2014,(4):100-104
介词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基本功能是引介,连词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对连词和介词所作的区分主要考虑的是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并不总是那样清晰,学界纷纷提出“关系词”、“连介词”等概念,甚至有人主张完全合并介词和连词。古汉语中关系词“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连介词”完全变成了连词。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中介词短语的句法分布情况,无论从介词的数量,还是从用例的数量来看,介词短语的句法位置主要是以前置为主.<金瓶梅词话>中介词短语句法分布是由语义、句法、语用、语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后置介词短语比例逐渐下降,前置介词短语比例将逐渐增加,且有继续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以象征性图式为基础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体验的产物。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以预备情绪和审美心境为起始的。作为艺术品的内在形式,审美意象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为艺术的外在形式提供可能性;二是舒泄压抑的心理能量。理解、情感和表象是构成审美意象的三种基本因素。这三者并不是在审美过程的瞬间产生的。只有当一定刺激出现时,在审美心境的条件下,它们才与感性形式相契合,成为鲜明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图式及宏观结构理论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6,(10):148-151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语篇理解的质量和速度的,是习得者长时记忆中的语域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习得者把握语篇宏观结构的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图式与语篇图式的“匹配”情况,即它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问题。基于认知心理学的VanD ijk的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不同层面的多层级形式。每一层级的宏观结构都是从微观结构和低一级的宏观结构中依照语义蕴含的原则缩减语义信息所得出来的。各个层级的“抽象”手段归纳为删除、选择、概括、组编或归总四条宏观规则。  相似文献   

7.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8.
当代诗歌倡导回归语言,这没有改变诗歌的意象艺术之本质.隐喻是意象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学层面上,“拒绝隐喻”是不可能的,其实质是反对被滥用了的作为修辞格的隐喻,而向语言本性中的隐喻回归.隐喻的古今差异对应于意象的古今差异,在符号学描述中,这一差异体现为语象与意象,此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语象的图式是经过元语言层的含蓄意指,当代诗歌的意象一般与语象相伴而生,成为语象化了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诗学审美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意象从卜筮—礼法—哲学—文学领域的历史生成和语义转换 ,界定了审美意象的词义层面 ,辨析了审美意象与物象、表象、形象的区别 ,从表现手法、感觉功能、物质属性三个逻辑起点 ,划分了诗学审美意象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句法形式影响意象的形成,具体的句法位置会影响认知的先后顺序、认知的独立性和对谓词的制约程度.存现句在意象上与同义的非存现句相异,在认知上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即以存在性和存现关系为认知基础、时空背景在句首突显、谓语动词的行为动作义弱化,状态义突显、不定指的存现主体在句末聚焦以及存现句语义未完.  相似文献   

11.
王晓红 《社科纵横》2006,21(6):151-151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听力理解中图式的激活、构建和填充对有效获得言语信息的作用,探讨了建立交互式听力图式模式对二语听力教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晶 《社科纵横》2006,21(8):126-127
本文以《歧路灯》中表示依据、排除的介词结构为考察对象,从中选取了“依”字结构、“凭”字结构、“据”字结构、“趁”字结构、“赶”字结构和“除”字结构进行讨论。可以看出介词结构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通过对这一类介词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介词结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左双菊 《学术交流》2006,(4):139-141
在人们对事物的共知域中,语义兼容是形名匹配的基础,形容词与名词在语义上必须存在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这样才能为形容词对N的选择提供意象,也才能与之组配为相应的DN格式。由于语义“模糊边界”的存在,当我们用与N具有某种语义特征联系的不同形容词D1和D2同时作为联结线索时,贮存在记忆中不同类别的同一N的相关属性特征将同时被D1和D2激活并提取,结构上表现为与D1、D2同时匹配。  相似文献   

14.
<儿女英雄传>中的凭借方式介词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名宾介词、谓宾介词和其他介词.由这些介词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功能是作状语、定语和补语.<儿女英雄传>中的凭借方式介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特点显著,主要表现为:1.丰富的介词形式.2.冗长的介词宾语.3.和谐的介宾搭配.  相似文献   

15.
论图式知识存在的家族相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图式的基础上,从家族相似认知角度,可看出图式知识存在着家族相似现象。首先,图式空位的准确填充需要有语词家族的支撑。其次,图式的选择作用依赖于家族相似的激活,家族相似的激活表现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第三,图式的预期作用。这种作用是以家族相似的形式编排的,家族相似的编排能使图式知识形成清晰与有效的图式网,最终完成图式的选择和预期作用,即家族相似认知、填充、激活和编排。  相似文献   

16.
王妍  齐卫颖 《学术交流》2012,(8):218-221
网络社会意象是指大众在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社会化网络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与思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映射"。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社会意象的形成与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变动不居。网络社会意象可视化的合理设计,不仅便于洞悉舆情的发生、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与疏导。  相似文献   

17.
汉语动词谓语句的语义成分和语义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研究句子的语义句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文章以汉语动词谓语句为分析对象,界定了句子的语义成分,按所界定的语义成分对动词谓语句的语义结构进行了归类,并指出了语义句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琰 《社科纵横》2014,(8):145-148
提出了以词块和图式理论相结合的词块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分别回顾了词块理论和图式理论在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词块图式理论在写作中的优势。最后,强调通过建构语言词块图式、形式词块图式和内容词块图式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图式     
本文认为,道德图式是个体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内在制约机制,研究道德图式能揭示个体领悟道德内涵的心理基础和升华道德境界的运行轨迹。本文把道德图式界定为若干具有价值向性的道德意识单元的有机组合,各个道德意识单元以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道德图式具有过滤功能、解释功能和定向功能。道德图式的演化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类型,从历时性角度看,道德图式的发展要经历完全他律、低级自律和高级自律三个阶段。从共时性角度看,道德图式的转换可以是部分的、非根本性的、也可以是整体的、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20.
语义与语法之关系的争议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不同语法理论分化的起点。语义对于语法研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以汉语动词分类为例,黄正德应用非宾格假设将其细化为两个系列——动作类和状态类,其着眼点恰是动词语义的分析。其分析过程证明语义不仅是非宾格假设理论建构的基点,也是其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所以,语义的形式化处理是语义进入语法研究的关键,从而体现语法研究的形式化和系统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