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街道景观是城市在公共街道环境下景物的组合,它既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途径。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我国当前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缺乏地域特色、忽视时代文化精神等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人文古迹,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可以借用隐喻在特定场所设计中使作品脱离形下之"器"并表达其形上之"道",借用省略在空间设计中促使事件与意义的生成并延伸其空间感染力,借用反复在景观塑造中引导层次组织的结构关系并强化效果体验,借用婉转在空间景观设计中烘托景区联系与景观层次,从而给人以婉转曲折的审美体验。将修辞学的相关概念与手法引入景观设计,可增强叙事性景观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人们更加关注城市景观的人文空间价值,使环境体验者在参与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场所记忆与场所认同。  相似文献   

3.
对于景观艺术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念并在相应的作品中予以呈现。以当代西方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审美特性为研究主题,在现代时间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之美"置于时间审美的角度加以运思,介绍了历史质感的介入、多重线索的叠合、变幻无常的镜像等呈现形式,以期对当代西方景观艺术的相关作品进行时间审美意义下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形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厘清景观文化、景观文化结构以及景观设计中文化延续概念的基础上,以方法论的形式剖析当代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形态在设计中延展的理念和方法,使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既有鲜明文化个性,又有更深层次文化延续的底色。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6县市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调查数据,从三个维度——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文化(观念)——描述和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来,我国当代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逐步减少,男孩偏好也趋于减弱。研究还发现,人们的生育意愿受到城乡二元化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程度正在逐步减小,而更多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育观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应用是目前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取向。要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历史遗迹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以及本土化原则,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小品设计,可望创造出富含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环境,避免滨水景观设计的雷同。  相似文献   

8.
从校园景观文化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强调根据高校各专业特色进行景观设计,体现地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榆林学院景观现状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个性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研究陕北地区煤炭企业植物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园林硬质景观设计中,色彩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本文基于园林硬质景观的范畴,阐述了与色彩表达相关的物质性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析了园林硬质景观中色彩与光、形体之间的相关性。色彩承载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痕迹,是传统园林文化中重要的表现元素。文章阐述了色彩心理学对硬质景观设计的影响,并结合典型景观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运用硬质景观的色彩划分空间、强调空间,以表达特定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景观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城市的特色。物质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成果为媒介的文化内涵。笔者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物质文化构成要素出发,着重论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的物质文化设计原则,总结了科学适当的表达物质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须有五个向度。历史观是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要关注的第一个向度,既然是在写"历史",就不能不对你写的那段历史有一种理解和评判。以"大历史观"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审察和批判历史,是可取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核心地带是艺术真实,对此向度历来成为关注的焦点,需用"建构"的观点来解释,原本的历史真相是"历史1",历史文献是"历史2",而历史题材文学中虚构的历史是"历史3",艺术真实应是"历史3"。价值判断关系到对历史的深刻评价,是历史题材文学又一个重要向度。历史的前进经常伴随着悲剧性,从而形成历史的"悖论",历史—人文张力论,可以解决历史上纠缠不清的"悖论"。历史总是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链条中。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最终是要与现实对话。在此向度上,既"用现在解释过去",又"用过去解释现在"的观念,也是必要的。文体审美化是历史题材文学的第五个向度,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问题。古人提出的"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的双向拓展应是营造审美化文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13.
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美学已经成为我们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城市个性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先在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个性的社会属性。让自然回归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树率和大草坪,而是包括再造自然和保留荒野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是玄学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文帝对“四馆”的设立,玄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的“官学”。玄学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归隐之风,使诸多文化精英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问世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乃具有明显的“玄言特色”。而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创作,在诗中“言必称玄”,则是谢灵运山水诗受玄学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并不符合山水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需要;是江泽民同志长期来坚持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解放意图的社会批判理论,它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根据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发展。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把资源、生产和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作为前提。这些理论前提在生态灾难和各种社会危机面前已经显露出局限性,对"进步的意识形态"或进步拜物教的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性,既肯定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解放潜能,同时也强调片面发展的破坏性和灾难性后果。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后者被边缘化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代人类的处境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引入灾难学视角,反思进步的限度和进步主义的局限性,把人类的自我拯救和对受难者的关怀作为自己的核心规范和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8.
开平碉楼景观的类型、价值及其遗产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开平碉楼景观是侨乡民众为了抵御当时猖獗的匪盗而修建的一种堡垒式建筑,是一种典型的中西结合且以西式风格为外部特征的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在平面上往往以楼群为主要建筑形式,在立面上则形成具有起伏的天际线。开平碉楼是开平华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特殊文化景观,是国际文化传播过程中典型的“文化反渗”现象,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广东省及开平市所倡导的“政府托管制”和“居民直接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对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