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微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是推动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与时俱进的现实之需,也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容之要,更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爱国奋斗精神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家国情怀的牵引下,将“爱国”同“奋斗”两个价值主题转化为奋斗报国的实践主题。高校必须把握“微时代”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把握其方法论要义。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下的行为样态和“微时代”烙印特征,通过创作“微内容”、抢占“微阵地”、净化“微环境”、营造“微文化”,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是集微信息、微社区以及微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的新传播时代,它不仅蕴含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蕴含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实践主体之一,大学生在微平台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异化,其交往已丧失了传统交往的伦理蕴涵,这不仅使现实生活领域日益遭受挑战,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与完善。鉴于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避大学生交往价值功利化、加强微平台中隐性德育的渗透、加强网络精神共同体的构建等方式,或许是大学生超越网络交往异化,形成网络共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伦理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发展从“大水漫灌”进入到“精准滴灌”阶段,推进课程思政精准化是数字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面对“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传统课程思政存在理念更新不到位、内容设计不贴合、主体需求难对应、考核反馈不合理等不足。通过理念升级、技术创新、多元联动、知行合一、精准反馈等手段让课程思政更加匹配“00后”大学生精神图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是时代的精神诉求和高校德育新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特点,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须遵循以人为本、价值主导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传承文化与创新求变相结合等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寻其内化的有效路径:注重高校德育内容的整合和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化平台;注重“知”与“行”的结合,优化体验平台;注重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优化情境平台;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学校管理服务,优化机制保障平台。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有机融合.精细化发展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追求和必然选择.从时间维度上看,粗放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以及“内容+形式”的双重需求;从空间维度上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阵地、话语空间和自身发展空间拓展的多重需求.只有实现教育理念、内容、质量和载体精细化,并从主渠道教育精细化、软环境营造精细化和日常管理精细化几个维度着力,才能助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6.
如何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是理论界常谈常新的问题.在“微时代”背景下,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为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资源和新的路径选择.探寻和实施“微课堂”的教育路径,从思想认识层面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探寻和实施“微公益”的实践路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探寻和实施“微榜样”的激励路径,激发大学生“信其道”而“顺其道”;探寻和实施“微素养”的养成路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微时代”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是多元的,需要把传统的路径和各种“新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相似文献   

7.
尹保华 《兰州学刊》2009,(9):166-168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建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知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知识具有“多维互补性”的价值,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确立的新理念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理念;开放、生成的课程内容理念;反思性交互教学活动过程理念;关注过程与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8.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人贵”价值观的汲取,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鲜明而深厚的民族特色;对西方“物本”发展观的超越,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强烈而浓郁的时代精神;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坚实而深厚的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0.
挖掘马克思本人的“共享”理念是当前共享理念研究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论为之提供了独特视角,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等本应被共有的却被当前资本主义生命政治逻辑私有化.共有变私有阻碍共享,这一视角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共享”理论.马克思亦是从自然资源、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三个方面的被私有化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共享的阻碍.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论实质是对马克思的“共享”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共享”理念对我国共享社会的建构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韦森 《河北学刊》2007,27(2):152-156
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从而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和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了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歧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乃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2.
韦森 《河北学刊》2007,27(1):82-88
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从而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和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了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歧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乃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客观事实,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人民本位"这个基点。"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人民在思想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考查郭璞注、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笔记杂著、《说文系传》等代表性语料中的词源研究情况 ,可以对这一时期的词源学史略作梳理 ,从而为整个汉语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站在新世纪的入口 ,回望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发现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段上明显边缘化 ,甚至“缺场”。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永葆中心、永远“在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接力者、“接着说”的我们 ,有责任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 ,这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进程的深深印痕 ,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新的动力。这个逻辑进程的起点是什么 ?是实践 ,正是通过实践搭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平台 ,它一改以前理论的纯思辨式的自言自语的癖性 ,使理论由天国降到人间 ,由“从头脑中发明出来”变…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理顺社会、政府、市场、大学之间的关系,将各个主体扮演的角色准确定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向未来,大学自主、学术自由是教育民主的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依赖与政府、市场的博弈制衡,最终的目标是使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社会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我们的日常用语存在着不少口误。日常生活中的口误有时可以增添生活情趣,而播音员的口误出现在规范的语流和正式的语境中,会将自己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分析播音员口误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引起播音员对口误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Normative and social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for changes in tolerance are tested using racial attitude items from 11 surveys between 1958 and 1978. Over the 20 years, while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overall levels of racial tolerance, there were also change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a tolerance spectrum which differentially depended on cohort and educational effects.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on in the tolerance spectrum, most of the change in racial attitudes resulted from across-the-board changes in all cohort and educational groups. The most racially conservative end of the spectrum was slightly eroded by increas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opulation, while the most racially liberal position was somewhat advanced by cohort replacem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normative perspective demonstrated the greater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to other, mor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of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9.
We outline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identifie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s a primary structural caus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poverty in U.S. urban areas. From this theory we specify and estimate a multilevel equation that links minority poverty and segregation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within neighborhoods. We then estimate a second set of multilevel equations that connect neighborhood poverty rates to individual-level outcom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underclass: male joblessness, teenage motherhood, and single parenthood. Our results link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at the metropolitan level to individual outcomes that operate to perpetuate poverty and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underclass.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