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说(667—730)是“开元宗臣”,又是文坛领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也是初唐渐盛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盛唐诗歌有导夫先路的作用。但迄今很少有人对他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有鉴于  相似文献   

2.
(上)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概其精要,缩而小之,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学者们有的从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出发,指出语言、逻辑、思维、文化等是“难题”之解;有的从科技所处的外在环境出发,指出经济、政治、自然地理、技术需求、技术供给是“难题”之解;也有学者对“难题”本身进行质疑,提出了无科学说、科学特殊论、应答域无限定说、逻辑矛盾说。本文评述了这些观点,指出了当前“李约瑟难题”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面”正反同辞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阎典史传) 中学课本将这两处的“面缚”均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亻面)。”张舜徽《说文解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6.
吴宓诗论浅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宓(字雨僧,1895——1978)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颇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他不仅是诗人、教授、中西文学专家,而且是文学理论家、教育家和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二十年代就创办了《学衡》杂志,主编过《大公报》文学副刊。吴先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以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正如《学衡》宗旨所言:“论究学术,阐述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相似文献   

7.
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经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认为夏商时期的东方地区(今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大体属夷人之域,例如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就代表了这种见解。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将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同夷人文化相联系的研究也逐步提上日程。现有考古材料表明《夷夏东西说》所谓夏商时期河济淮流域“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夷夏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在考古  相似文献   

8.
唐诗当分期否?该怎样分?这是一桩既老且新的公案。宋代严羽、明初高(木秉)是唐诗分期理论的姣姣者,而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清人叶燮却对严羽、高(木秉)的分期颇不以为然。钱氏说:“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师竖儒,递相传述。揆厥所由,盖创于宋季之严仪卿,而成于国初之高(木秉)。承讹踵谬,三百年于此矣”(《唐诗英华序》)。叶燮亦云:“高(木秉)、严羽辈、创为初、盛、中、晚之目,以自夸其鉴别,此乡里学究所为,徒见其陋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 ,先秦诸子文化的发展和勃兴是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先秦诸子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是以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中 ,也以先秦诸子研究独擅其盛。儒、道之学 ,都有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研究历史。近代以来 ,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学者们致力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嫁接培植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文化因素 ,因而对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子学术的研究也先后兴起。从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末 ,诸子研究可谓蔚为大观。近几年来 ,随着郭店楚简等大量珍贵资料的出土与…  相似文献   

10.
郝懿行与王照圆翟如潜在清朝乾嘉时期的学者中流传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妻”的美誉。当时的学者臧庸说:“岁庚午(嘉庆十五年——笔者),庸再游京师,一时师友之盛,日以经史古义相研究。时有父子著述,一家两先生者,王石渠观察及令嗣曼卿学士也;有夫妻著述,一家...  相似文献   

11.
明代徐有贞曾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郎瑛也说;“人才之盛,莫〔过于〕三国与宋也”.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宋代确为人才济济的一个朝代.这是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宋代人才,北宋比南宋多,北宋九朝又以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为最盛.  相似文献   

12.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是末学,又不可或缺朱熹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在涉猎的众多学科中,对于小学这样一门学问,他是并不看重的。他发挥程颐的观点说:“今之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朱熹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问目》)。在这里,朱熹把训诂之学断然排斥在“通道”的途径之外。在《答杨元范》一书中,他又明确地说:“字画音韵是经中浅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文集卷五十)。他批评北宋神宗时“士之所以学者,不过章句文义之间,亦有浅陋驳杂之弊”,又指责吕祖谦“力主文义章句之学,意已稍偏”(…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问题历来争议纷纷。近几十年来国际文献以印度起源说最盛,中国起源说较少。日本学者加藤于1930年将籼稻定名为“印度亚种”、粳稻定名为“日本亚种”,更造成中国稻传自印度的印象。我国学者丁颖曾于1957年将籼、粳重新定名①。但至今国内外仍有学者沿用加藤的命名。1974年台湾学者根据我国史籍记  相似文献   

14.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汉人已将学派意义上的儒家学术与仲尼之业(先王之道)及孔子等做了较为清晰的区隔,视之为仲尼之业(先王之道)的派生,被武帝卓然罢黜的百家学术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15.
骚艺二札     
“帷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美人”一词,古今楚辞研究者诠释纷纭。归纳起来,大致主要有四种解释: ①王逸说:“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楚辞章句》) ③黄文焕说;“美人,原自谓也。”(《楚辞听直》) ③纪昀说:“美人以谓盛壮之年耳。”(戴震《屈原赋注》引) ④马其昶说:“美人泛言贤士。”(《屈赋微》)古代笺注家多宗王注,近代学者常采黄说。如游国恩、刘永济先生(见所著《楚辞论文集》、《屈赋通笺》)等皆用黄说。上举四种说法的后三种说法不及王注更接近诗人创作意图的实  相似文献   

16.
学者兼诗人的姚鼐,治学虽强调“义理”为先,以宋学为尚,但也不能不被时代的学术风潮所影响,其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可以说便是这一情形的最好证明。不过,学问化仅仅是姚鼐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的表征,“兴会”和“精神”才是其旨归之所在。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的学问化倾向所具有的价值,至少可从诗歌、学术、文化等层面进行挖掘,又从助诗歌之境界、疏诗坛之榛塞、正学者之途径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入派三声”说是《中原音韵》(1324年)的作者周德清提出来的。可是自明、清以来,对此说的看法一直有争议,甚至到现在也未能够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这里,有主张“中原之音”本有入声的,也有坚持当时入声已经消失的。本文想从略析周德清本人关于“入派三声”说的论述着眼,兼及稍晚于《中原音韵》时代的朝鲜语言学者申叔舟(1417—1475)关于当时中国北方话语音的描述,来表述一下自己对当时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19.
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E.Cassirer)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心理的历时性本体论三维结构李建盛所谓审美心理的历时性本体论三维结构,是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性生成、展开、发展和转换的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文化实践的本体论角度讲的。有的学者认为,审美主体具有过去─—历史性、现在─—现实性、未来─—可能性三维结构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