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代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期由于理论上的共鸣、思想上的沟通、学术上的共勉而成为挚友。他们同为胡适的得意弟子,从胡适处学习靳思想、新方法,学业大长;他们共同创办《新潮》,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顾先生热情支持傅先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行动,傅先生盛赞顾先生的古史辨理论对中国古史研究的贡献。虽然二人因个性等原因而中断了达15年之久的友谊,但在背后,在学术界仍始终称颂对方的成就与才华。  相似文献   

2.
顾廷龙谈钱穆与《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顾先生,您主持校印的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读史方舆纪要》稿本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项古籍整理工程足足进行了几十年。听说前些年谢世的钱穆(宾四)先生为此事未竟引为终生憾事,请您谈谈其间的经过与原委。 答:是的,正如您说的校勘《读史方舆纪要》从开始到今天已有40年的时间。也正像您说的钱穆因未能亲见校勘工作完成为憾,以至晚年仍耿耿于心。 事情还得从30年代说起。其时顾颉刚在燕京大学任教,为活跃学术空气,他组织了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有白寿彝、谭其骧、侯仁之、吴世昌等,还办了一个半月刊《禹贡》。钱穆时为北大教授,同时也在燕京兼课,他来燕京执教就在顾颉刚家住了一宵。颐颉刚、钱穆、叶景葵都是论学之友,我当时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中文采编主任。  相似文献   

3.
<正> 我对五四运动没有专门研究,不打算全面、概括地讨论五四运动。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一个侧面,从一些小的、具体的、我所熟悉的方面来谈谈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不作全面评价。胡适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博斯年、顾颉刚二位先生是他的学生,我的老师。我在上大学时,他们在北大教书,我听过他们的很多课,是他们的直接学生。当时,胡适先  相似文献   

4.
<正> 童书业教授,字丕绳,浙江宁波人,生于1908年5月,卒于1968年1月。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早年受旧式私塾教育,1928年接受《古史辨》的影响后开始潜心研究上古史,几年后崭露头角,1935年受顾颉刚先生之聘担任顾先生的私人研究助理,兼任禹贡学会编辑。抗战期间在上海光华大学及宜兴、常州等地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1949年应聘来山东大学工作,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副主任、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童书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先秦史专家。在担任顾颉刚先生研究助理期间,曾与顾先生合作写成《春  相似文献   

5.
杨向奎先生     
《文史哲》1999,(4)
杨向奎先生,字拱辰,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先生于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上系,毕业后不久,遭遇"七·七"抗日事变发生,经由长沙展转子兰州甘肃师院和西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1946年受聘至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青岛解放后,改任新成立的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长等职。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先生在北大历山系学习时,最早选修厂顾颉刚先生开设的《尚书研究》课程,开始步入厂研究经学和中国先秦立、古代地理学的治学道路、随后又受傅斯年先生的影响扩人厂研究领域。1993年,傅先生在课堂上宣讲《夷夏东西说》时,发…  相似文献   

6.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1922年至1930年执教小学与中学,1930年由顾颉刚先生推荐,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1949年以前,历任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武大、川大等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为台中研院院士。钱穆著作等身,计有七十余种。其中,《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国学概论》、《朱子新学案》等,都是传世之作。钱穆综合、提扬了传统史学,又吸纳、消化了西方史学,在自己毕生治史…  相似文献   

7.
由新出文献重评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在中西方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此说的思想渊源比较广泛,所论问题也与今古文经学上的"公案"有关,受胡适的影响较深。仔细分析顾先生的"层累说",其特别之处在于根据《诗经》中的史诗来分析古史,以禹为"截断众流"的关键点,而不采信传统的《尚书》等文献;其目的则是要从文献出发,构建系统的东周以来的信史。根据近来公布的竹简《子羔》篇、《容成氏》篇和公盨铭文、新蔡楚墓竹简等出土文献,可以发现顾先生的"层累说"中的许多观点存在问题;他对于《诗经》中所提及的禹之分析,也存在史料选择和解释上的疑问,故其"层累说"恐难成立。不过顾先生探索中国系统信史起点的这种学术自觉,仍然是很有学术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撰写的《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份文献,代表了国学门同人的学术理念。这份文献阐述了有关学术平等、学术的求是与致用、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爱国、国学与科学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集中反映了顾颉刚丰富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派学人的学术评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一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7日至9日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海外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大学,追怀和研讨顾颉刚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卓越的史学成就。曾长期与顾颉刚一起共事者和生前友好费孝通、雷洁琼、钱伟长、胡绳等也参加了讨论会。顾颉刚一生嗜学如命,著述宏富,其所涉先秦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边疆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解放以后,顾颉刚以耄耋之年,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并撰写出了体现《尚书》研究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本刊发稿之际,获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逝世,不胜沉痛!顾颉刚先生生前对本刊曾给予许多支持,并将《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一文交本刊发表。在这里,借《<尚书·微子>校释译论》发表的机会,对顾颉刚先生的逝世,谨表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11.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因长期患病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逝世,终年八十七岁。他虽是一个长寿学者,但关于学术事业的巨大抱负却没有一一实现出来。现在能够了解他的学术成就的人和经常同他接触的人一定很多;而顾先生在实际上也已经先后发表了自传,如《古史辨》第一册那篇写到二个月而又是一生中最长最畅的《自序》和最近发表的《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先生卓越的《尚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毕生从事《尚书》研完。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就是他20年代把《尚书》和《诗经》、《论语》比较研究后得出的。为了对中国旧系统的古史作一总清算,推翻盘踞在古史中的种族偶象、政治偶象、伦理偶象、学术偶象,他选准经书的首要堡垒《尚书》进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科学与求实的态度辨析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开设《尚书》课程,撰写讲义,著作等;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一新学科;拟定体大思精的《尚书》研究计划;编写《大诰译证》,从校勘、解释、章句、今译、考证、发展为对用初史实的研究,将《尚书》研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尚书》与中国古史研究的关系的深切认识与理解,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追求一种彻底的总结,因而他对《尚书》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他的规划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探索,50年代进行了集中的设计,一共形成四套方案,可以分成两种思路。可能他还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但它们对于《尚书》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他对《尚书》研究的巨大贡献。他的规划并没有完成,但这一系列的计划却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尚书》提供了具有重大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所见,"边疆学"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见于1933年6月出版的《殖边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6年1月,顾颉刚先生据冯家昇先生旧作修订的《〈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中所用之"边疆学",是该词作为学术概念在论著中出现的最早记录。因顾先生的关系,这一概念还在燕京大学边疆问题研究会《成立宣言》、《我国边疆学之内外研究略史》、《中国边疆学会丛书总序》中多次出现。1939年3月至6月,杨成志先生拟定《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首次建议在我国高校设置边疆学系,希望把边疆学建成一个学科,但未获批准。顾先生的"边疆学"概念与杨先生的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点之一是都与外患紧迫密切相关。不过,时人对"边疆学"一词兴趣不大,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是"边政学","边疆学"一词于是长期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白兰国址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五○年夏秋间,客沪上顾颉刚先生寓。某日,顾先生偶问到白兰这个羌族部落国的所在地,我约略查考了一些有关资料,草了一篇《白兰地望考》,供先生参考。时隔卅多年,当时自己谈了一些什么,也已完全淡忘,不复省忆。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我才有机会看到顾先生《史林杂识》(初编),其中《白兰》篇有:“有友自青海来,余因以此问题质之”的话,始知顾先生在考证此问题时,兼采了我当时的一些说法,不禁惶悚汗下!因而在近两年所写的有关文章中对此续做过一些探讨,但仍很零散,且不免错误。《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2期刊载了聪喆同志《白兰国址辨》,对此问题做出了新的探讨。此文先曾送我看过,我认为他一空依傍,独抒己见,且对有关地区实地做过考察,甚有助于对此问题的重新论证。随后聪喆同志又写了一篇驳诰“维州白  相似文献   

16.
深入浅出史家绝唱──读《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李正中由史学大师顾颉刚教授口述、教育家何启君先生整理的《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增订本)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是顾老于1965年冬到1966年春,在北京香山疗养院期间,为同住在疗养院...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了’。但是他在治学方法上给予我的启迪,以及在他生活的最后几年里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是我难以忘却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到云南从事民族调查工作,开始很不安心,兴趣不大,总以为是荒废了自己的专业。1963年顾先生的《史林杂识》初编出版了,我读完这本书后,心胸突然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发展与燕京大学有着密切联系,顾颉刚长期执教燕京大学是历史地理学在此扎根的重要前提。顾颉刚与燕大的结缘是待遇、人际纠葛、燕大中国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燕大执教期间,顾颉刚的古史辨伪逐渐转移到以沿革地理手段对《尚书.禹贡》的地理研究之上,由此直接促生了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同时,在国难当头的时局下,顾颉刚的学术事业出现了"以文字参加抗日"的价值新取向。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是"国故整理"、"民众教育"与"边疆开发"等主题的融汇。  相似文献   

19.
<正> 顾颉刚先生是我的好友之一,不幸去年病逝了,我想同时写两篇文章来纪念他:一篇是回忆性的,一篇是学术性的,本文属于前者。一、纯正学者的风度这是主要的一个方面,请看下列各点: 顾先生与政客式的学者不两立,他在旧时代被人东迎西请,忙个不休,但其性格却不喜欢攀龙附风、从事升官发财等不正派的活动。他老早就自认为“不会用了势利的眼光去看不占势力的人物”。后来更说:“不靠实学而靠活动和其他关系得来的有名学者,也会象司马迁说的‘当时则荣,殁则已焉。’”顾先生不做学阀式的学者,如傅斯年对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学的把持。顾傅同学同事而又齐名,其实则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20.
王先生道席: 承先生于崔述研究问题惠予赐复,受益匪浅。先生提到的蛤笑文已见到。《东方杂志》第七期上还有属名(艹狸)照的《崔东壁学术发微》一文。先生来教谓三宅米吉的话成为五四后胡适、顾颉刚出版崔述遗书之诱因说,极是。胡适的确知道崔述遗书有那珂通世点校本,尽管后来他得到的是畿辅丛书本。那珂通世对崔述有兴趣的原因,冈崎文夫的说法似值得重视,我去年在日本看到藤井良雄的《崔述的文学思想》,仍持此意见。不过现在在日本很少有人研究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