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首先,要分清其应用范围,是就文艺创作风格而言,还是就文艺审美功能而提出的;其次,需进一步明确这一范畴的意指重点,是就文坛一种创作倾向而言,还是专指某一时期特定的审美追求;最后,应对其内涵所包含的几个层次逐层剖析,指出其与形式主义、审美救世理论和颓废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其核心与实质。文章还认为在将该范畴运用于文学评论时,要在其内涵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唯美主义”这一范畴就会被用滥用乱,失去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2-56
唯美主义作为一场不连贯的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各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莎乐美》作为一部形式完美和充满着唯美主义颓废色彩的天才剧作,既是唯美主义领军人物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又被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莎乐美》的戏剧题材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窥探到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与生活无关;致力于诉诸有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塑造唯美主义精英概念化身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试图在与理性的对抗中确立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艺术作品所造成的一切审美接受障碍,在接受者那里,无论在感官反应方面,还是在理解作品内涵方面,反而是对现代艺术进行审美的必要条件.广大的接受者只有在穿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了压抑、虚空、狂躁、忧伤、痛苦,陷入面对无物之阵的深层恐惧,其智慧才能从心底里被唤醒,从而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看待人类自身与世界,从而获得一种深刻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6.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创作自由是存在着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与作家个体相关,另一方面它又与社会群体相关。就作家个体而言,要获得创作自由,必须是对审美规律的认识;就社会群体而言,要获得社会自由,保证创作自由,则必须是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人类还未进入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  相似文献   

8.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9.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时代范畴.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这个范畴的核心地位.任何有活力有前景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正是一代代传承者不断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无论从群体意义上看,还是就个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一、民族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承,不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历史博物馆武的封闭的固化的留存,而应该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着的,以使其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二、要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张扬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文化根性,以期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