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历史之争即现实的权威之争",为强化集体认同,提供现实合理性、正当性,历史往往存在着一个记忆、恢复与创造的书写过程。汉初继嗣不明,嗣君之争给帝国所造成的威胁与祸患深刻地影响了春秋史书写,而春秋史书写也反过来影响了帝国政治。由于所处中央和王国视阈的不同,在嗣君问题上,《公羊》主张"择权在君"原则,《左传》主张"太子优先性"原则,而《榖梁》兴起于民间,受民间亲缘伦理和武帝末年"巫蛊之祸"影响,强调嗣君的"天伦"秩序,深刻影响了社会变革,下开魏晋六朝贵族社会之局。  相似文献   

3.
古"■"是楷书,起源于汉末,魏晋通行,乾隆年间,已不通用,而考据学盛行时期厚古薄今,用些不通用的字标谤自己"顺潮流"、"识时务",以求时人注目赞赏。  相似文献   

4.
古"(卤)"是楷书,起源于汉末,魏晋通行,乾隆年间,已不通用,而考据学盛行时期厚古薄今,用些不通用的字标谤自已"顺潮流"、"识时务",以求时人注目赞赏.  相似文献   

5.
理解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焦点,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概念之争"、"性质之争"、"关系之争"、"标准之争"和"终结之争"五个方面。其中"概念之争"表现为左翼激进主义思潮说与含糊可疑概念说之争、否定派与肯定派之争;"性质之争"表现为反马克思主义说、非马克思主义说、马克思主义说与具体分析评价说四者之争;"关系之争"表现为与列宁主义关系之争和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之争;"标准之争"表现为基本原理说、原本意义说和具体条件说三者之争;"终结之争"表现为肯定论和否定论之争。  相似文献   

6.
鲁迅"魏晋文章"风格的形成,源于他早年在越地对"魏晋文章"的喜爱.章太炎则提升了他对"魏晋文章"的自觉,并以一种既严密锋利又博大深厚的文风,影响到鲁迅对于"魏晋文章"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7.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入学术视野,始于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此前它曾是奏折中的"海防议";之后近30年,它一直被"性质之争"所困扰:历经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和两种策略之争三个阶段.至20世纪末,在近代化视角下,关于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研究,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研究空间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8.
周国栋 《齐鲁学刊》2002,(2):138-144
清末的经今古文之争在经学时代结束后虽然基本停止, 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份学术遗产,作为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在现代学人那里却仍然 被当作重要的学术思想资源继承下来了。学术思想界里的趋新与守旧、“信古”与“疑古” 之争其实就是晚清经学之争延续的一种表现。但现代学人并非简单地继承和发展两种经学遗 产中的一种,而是同时批判地承受了两种经学遗产,并以现代学术的精神理念加以改造转化 ,使其成为现代学术得以生发的重要“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9.
1931年2月,国民党两巨头蒋介石与胡汉民为是否立约法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以蒋介石强硬扣押胡汉民收场,史称"约法之争"。史书大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笔者认为,仅以其独裁意图为他与胡的"约法之争"作定论,未免过于片面。蒋介石强制立约法的真实意图,不仅有个人权力之争,也包含有与胡汉民不同的政治态度、或者说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之争。  相似文献   

10.
段明 《学术探索》2014,(9):35-38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改革的总目标,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与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一重大转变对于"维权与维稳之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维权与维稳之争"将不再是民间呼吁与官方政策之争,而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背景下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对话。这种制度内的对话与制度框架外的理论之争有着本质的不同:制度框架外的"维权与维稳之争"关注的是学理上的探讨,包括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对话的可能;而制度框架内的"维权与维稳之争"则关注在实际中两者如何展开对话,包括对话机制的建立与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六《东林党议》部分与蒋平阶《东林始末》一书几乎雷同,学界多持谷应泰抄袭蒋氏之说。事实并非如此,蒋平阶应是谷应泰编纂《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群之一,在遵循《明史纪事本末》全书布局的情况下具体负责撰写"东林党议"这一部分的初稿。后来,蒋氏这一史稿被独立析出印行,改题目为《东林始末》,却未及进行必要的补充。于是,造成了蒋平阶《东林始末》与《明史纪事本末·东林党议》并行流传而内容又几乎雷同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人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自己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茧房”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信息获取的片面性以及信息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易导致大学生个体出现思维定势、群体间出现观念极化,以及大学生的片面发展等危害.文章针对“信息茧房”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5,(3):73-78
西汉并没有所谓的"提封田"的田亩制度,"提封"也不是为了定出耕地面积而形成的一种专业术语。"提封"与"提封田"是同一个概念,两者均只是土地面积统计中的术语,并不是继井田制之后出现的一种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与自由主义的比较视野来看,"中国梦"生发的逻辑起点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它谋求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梦"建构的理论支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立场,它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有规律可循,并坚持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救国梦"的破灭则为"中国梦"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当下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并非"互联网"与"文化"二者简单相加,而是运用现代媒介技术、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文化传播交流深度融合,由此引发文化发展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和新矛盾."互联网+"使得文化传播交流日益表现出彼此关联的四大特征:信息化、虚拟化、多元化与规模化,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新问题:文化的可信息化与不可信息化、虚拟化与实体性、多元化与同质化、规模化与微碎化之间持续发生着矛盾.可以说,"互联网+"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对于这一新型文化发展形态,应当从理论上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合理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