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拉维夫学派率先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层面,而把影响文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考虑在内。该理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对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和吉迪恩·图里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认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影响深远,成为特拉维夫学派的奠基理论;图里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翻译规范”概念为核心的面向目标语系统的翻译理论。特拉维夫学派产生之后t许多翻译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继承,进而促成了与此相关的翻译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翻译学派,相关学者也亦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由于任何国家的翻译理论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理论家这一主体。着重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家——翻译理论学派的创造者的共性特点,以这些共性特点为切入点,揭示翻译理论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以期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人员的成长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施莱尔马赫与功能学派赖斯、解构学派韦努蒂和阐释学派斯坦纳的关系分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对当代西方译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是多维的、动态的;施莱尔马赫的影响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翻译理论家对新的理论框架的追求在施莱尔马赫思想中找到结合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翻译之文化转向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将翻译研究置身于文化语境加以研究,跳出单纯的语言层面的微观研究,将有助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的翻译活动发挥更强大的沟通交流功能。在文化学派已是西方翻译理论主流学派的今天,本文以后殖民翻译学派为例,分析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对于中国翻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也期望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及其多样性的探讨,对目前中国译界有争议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设"课题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联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等值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翻译思想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等值思想。将其梳理清楚,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苏联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翻译思想。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苏联等值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介绍,解读其等值思想。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索语言间的转换,现在则侧重于研究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西方翻译理论领域中文化学派的代表,都强调文本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在对《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语际翻译的实践中,寻找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成分和实现二者的对等都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何谓“翻译对等”和如何实现这种对等是各种翻译学派争论的焦点。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语言学翻译理论》和《翻译理论与实践》都借鉴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不同视角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两位学者在对翻译等值的认识以及其理论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和对比,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在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对翻译等值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综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中存在范围不同、标准不同、名称各异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以翻译的研究层次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三大流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和阐释学派,语言学派主要由对等派、功能派和认知派构成,而文化学派则涵盖了翻译研究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综合法,其中翻译研究派又可进一步切分为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和操纵理论。通过从新的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流派划分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0.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建构在20世纪60年代对《圣经》翻译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已经"过时"了的翻译理论;而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是构筑在生态学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是当下的"热点"译学理论之一。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在文本选择、语境、译者因素以及文本转换等维度之比照阐释,我们发现,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下不仅没有过时,还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及强大的生存力,在某些方面比生态翻译学还略胜一筹。最后,基于奈达翻译理论的视角,文章对生态翻译学今后之建设提出美芹之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