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艳 《科学咨询》2008,(6):71-71
在几年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相当多的数学学困生都不同程度地讨厌数学.这种厌学情绪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到他们中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认为数学比较抽象,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厌倦;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三是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偏颇,只重视优等生,而冷落学困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2.
张小平 《科学咨询》2008,(20):71-71
根据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学生学习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被看成由教师直接传递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经其主动积极的思维加工而建构成的.因此,数学教学不再仅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于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洪兵 《科学咨询》2009,(22):58-58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辅导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就谈谈对差生辅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辅导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就谈谈对差生辅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波 《科学咨询》2013,(5):35-36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达到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将中学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8.
学生从小学到进入初中学习,带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知道初中是怎么样的,初中的老师如何,初中的数学要学习什么内容。由于学生在进入初中前,大多在小学数学中经过填鸭式的教学,对数学可以说是枯燥无味,他们期盼着进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中有比较大的改变,希望数学课的学习不要这么枯燥无味,能够轻松活泼一些。以前的老教材和老师们的传统教法,让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过多久,就让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慢慢消失,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数学课的学习。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教法得当,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兴趣,才会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数学思考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我校地处农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浅见,共同行商榷.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11.
郑兴丽 《科学咨询》2008,(16):59-59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兴趣,才会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数学思考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十余年,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深有感触:在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二学期有三分之一还长的时间是上复习课,我们的教师仍然以机械重复主宰课堂,其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是:教师按照书中的练习题,讲一题后让学生练一题,按程序进行到下课为止:或教师讲几个要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一做到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课改课堂的关键环节,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所重视。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只追求形式,而不问过程,不求效果等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呢?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现代教师教学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学较多地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的基础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突出死记硬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学中主要关注教师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它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的学习倾向,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他们掌握的知识“死”而不“活”,应用时缺乏迁移力,且很快被遗忘。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相似文献   

16.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从而没有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教学知识,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并运用巧妙的手段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美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美,从而逐步学会欣赏数学的美.  相似文献   

18.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但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对初中数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有几点看法。第一,合理应用,切记盲目推重。第二,创设情景,质疑激趣。第三,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第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做到了以上几点,探究式教学会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际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数学基础,数学学习轻松和困难的学生都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让所有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对待乃至学好数学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