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人的类本质是实践劳动,它将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将人和人、集团和集团、阶级和阶级区别开来.二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人的本质的学说.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准确把握,对于指导、推动人的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符号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符号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符号与人的本质统一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分析符号的社会实践性基础,找到了分析人的本质的新方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分别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和哲学-社会学层面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非正误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在逻辑上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本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抽象的人的本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具体的人的本质把人和人区别开来。社会关系“总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因而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人的社会关系“总和”后变成了人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入手考察和分析人的本质,同时注意把握人的本质的历史性、阶级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阶段。但是只有意识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以及它作为世界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本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也才能将我们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区别开来,避免重回以往理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