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网络文化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它也使许多学生深陷“网海”而不能自拔,对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好高校网络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科学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交往德育是对传统灌输德育的超越。它根据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发展的层次性,把握人的发展的规律性,把德育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交往德育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发展人为落脚点,充分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主体人格的矛盾及其文化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格是其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包括高校德育主体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体格、生理特点和道德品质以及做人尊严等的总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出现了对立冲突的两极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把高校德育主体人格矛盾的现实呈显出来,对其进行文化上的分析与修正,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人格的矛盾困境,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单纯认知式的学习无法使大学德育中的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理解才能使大学德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历程及经验真正联系起来。但是,理解到的意义不会自动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境遇发生关联,所以大学德育必须把教育的意义引导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连接起来。理解与体验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辩证统一,开阔了大学德育的教育方法,拓宽了大学德育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大学德育研究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当前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是其依然处于传统德育主客二分的固化模式下,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导致的现代困境主要体现为: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工具化造成"单向度人"的形成;强调规范约束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崇尚科学世界观而轻视生活世界观使德育偏离人文价值.传统德育在现代背景下与人的关系呈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6.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混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具有重要启示。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使德育目标得以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得以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体系得以整体推进,将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目标应该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德育目标蕴含着对先进文化的要求,先进文化应该是德育目标在现实和未来的充分反映,高校德育目标将使先进的文化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8.
时代精神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以时代精神的积极精神引领高校德育创新,需要从德育目标的转换、德育内容的拓展、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使高校德育工作真正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社会变革的加快及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原有的品德方向和水平不断受到冲击,进行着重新的整合,德育的艰巨性、复杂性也日显突出。本文以某工科院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在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方面,也指出了部分学生在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道路、奋斗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认识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十分重视和明确德育对其他诸育的统帅地位,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融德育于其他诸育中;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师资来源及德育队伍素质,强化岗前培训,稳定和提高相结合;第三,要改革德育方法和运行机制,强化德育的效果,使高等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德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德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使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发展。杜威的德育思想对当今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德育方法已普遍从灌输道德知识为主发展到多种德育方式并重,力求让道德通过一种非强制性力量使人们倾向于选择善行。互惠利他性德育从思维和操作层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道德实现路径,指出互惠利他性是人们心底的契约,只有善行才会使自己无拘束的生存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既得和应得利益;互惠利他性是人对道德知行转化的精神体认,并为知行转化提供价值根据,促使道德行为由他律模式转为自律模式。  相似文献   

13.
探讨德育模式,旨在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动态上把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在对高校德育误区的表现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性人格必须靠主体性德育来培养,进而分析了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理论依据,并对实施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策略作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德育的现代化,而我国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缓慢,根源在于德育接受音的接受效果不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人本化、平等化、反思化和内生化构建,以期对提升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着重于对个体的政治规范和社会规范教育,忽视了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格教育侧重于以个体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根本,社会需要为标准,对个体进行个性化教育,使个体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更符合自我角色的特征和社会角色期待,以弥补传统德育内容忽视个性教育的不足,从而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16.
德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德育工作各组织之间、组织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机能和教育者的精神处于良好状态,促进德育活动健康发展,实现预期目的,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在德育目标确定、德育过程、德育机构和队伍、德育质量评估、德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协调性等方面做到科学、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德育的价值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评估德育的价值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臻于至善,称之谓“工具价值”,或“工具论”;另一种认为,德育的价值在于使人的个性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从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为人服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臻于至善,称之谓“理想价值”,或“本体论”。其实这两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排斥的,而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比如“工具论”不完全否认德育的个体价值;“本体论”也不完全否认德育的社会价值,只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要转变旧模式,树立新思维,从全新的角度使德育的内涵、外延、方式、方法有一次深刻的变 革,使之适应社会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高校德育,必须在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合理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促使德育内容由单纯地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关注情境与情感效应转变,使德育目标由"完人教育"转向关注个性发展,变德育途径由单方说教为互动式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我们走来。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德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不进则退。正确把握新环境下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树立起全新的德育观,才能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