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探索了女性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关系,揭示了19世纪英国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事实。小说拒绝男性至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忽视,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境界。小说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完全弥补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为以后的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安杰拉·卡特通过戏仿经典童话《小红帽》创作出了短篇小说《与狼为伴》,探索了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呼应了正在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成为一篇颇具特色的温馨小品。小说颠覆了父权文化和人类中心主义赖以建立的二元对立体系,指出男性和女性都是该体系的受害者。小说进一步展现了女性欲望自身的解放及其对男性欲望的解放,并揭示了这种解放所带来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描绘出了一幅生态文明惜界的姜好图景。  相似文献   

4.
女性与自然的对话——《浮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浮现>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反映了小说作者对女性--自然联系的生态女性主义文艺观.文中女主人公通过两个层面的旅程,即生理和心理的旅程,逐步建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通过这一旅程,女主人公意识到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和统治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力图消除压迫女性和自然的共同根源-男权制等级二元论,以求建立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卡米拉·帕格利亚的《性面具》一书围绕“性”这一话题,通过强调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大地崇拜与天空崇拜、异教与犹太———基督教、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二元对立,试图证明西方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虽然不失其新颖和特别之处,然而,自然主义的生理特征决定论让《性面具》陷入简化论的泥潭;以性之名将女性与男性、自然与艺术二元割裂让帕格利亚的整个理论构架存在绝对论的危险;对其他学人相关研究的忽视以及在文本分析对象选择上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又使《性面具》一书陷入相对论的狭窄视野。  相似文献   

6.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约德一家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男性和人类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忽视、压迫、摧残和统治,揭示了女性精神和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功利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深刻批评,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命运同等关注的远见和情怀。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进行分析与解读。首先对《雪花秘扇》和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女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与自然的迫害、女性与自然对父权制社会的解构和邝丽莎和谐生态观与诗意地栖居等四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关于实现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9.
统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使人们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常态来看待世界、规范社会:善/恶、人/自然、男性/女性、理性/感性、在场/缺失……在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中,作者生动描写了一系列受到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戕害的人物角色。通过展示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行为上的癫狂与错乱,以及对人生的绝望,作者成功解构并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构筑起人文主义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中伊莉莎和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孔子,“仁”在孟子学说中被降格。“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的理解失当,即便是主张土地、税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上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朱子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范教材,书中的和谐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彰显了勤俭节约理念的价值观。书中的传承孝亲思想、齐家和睦邻、天人和谐等观点都对现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浩 《南都学坛》2014,34(6):60-65
《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首先,作品中的大自然充满活力,与人的情感精神息息相通,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更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女",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女权意识的新女性。其次,《呼啸山庄》批判了性别歧视,揭露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对女性给予了深切关怀;批判了物种歧视,表达了关注自然、鸟类、动物等的观点,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还描写了女性、自然等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抗争。最后,《呼啸山庄》对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构,认为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和谐交融,共生共荣。《呼啸山庄》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今天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的理想存在形式。事物之间和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发展的美好境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和谐"关系读本。作品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和谐、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都无一不在诠释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的膜拜——和谐。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须采取综合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缓解环境危机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需要从科学技术、环境伦理和法律 (政治 )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的努力。其中 ,科学技术是基础 ,环境伦理是杠杆 ,法律 (政治 )是保障。只有这三种基本手段相互结合 ,综合利用 ,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格拉斯对德国著名画家丢勒铜版画《忧郁》的议论,分析《蜗牛日记》及其附录文章,考察作品中形成强烈反差的人物形象和动物意象,勾勒作家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蜗牛”象征着在“忧郁”与“乌托邦”之间徘徊者的努力,既不愿停止以笔济世的努力,又对理想主义和希望原则提出质疑。把握这种既反对断念和放弃、更拒绝醉迷和狂热的基本立场,是理解格拉斯中后期叙事作品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今环境史的角度看,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堪称一篇环境史研究的经典范文。在此文中,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考察,揭示出了科学的人与自然关系应该是人属于自然、内在地统一于自然。恩格斯认为近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生产劳动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关键。恩格斯的这些深刻思想对于当代的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