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伍尔夫在书写女性生存处境和地位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怀。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伍尔夫的《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展示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父权制文化将自然与女性"他者化"进行了批判,同时赋予自然和女性以主体性,使处于失语状态的自然和女性发出声音,并抒发了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以美国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深重灾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悲剧命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飘》的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父权制文化是斯嘉丽和其他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生存和生态危机,尊重女性,热爱自然,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然和女性的密切联系及其共同受掠夺、压迫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者倡导推翻父权制世界观,强调自然和女性的觉醒以及她们的自身价值。在《女勇士》中,汤婷婷通过揭示月兰和无名姑姑等女性悲惨命运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为读者展现了女性原则逐步丧失的过程。同时又通过母亲勇兰等角色展示女性如何从自然元素中汲取力量,从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原则的构建。汤婷婷的和谐生态观,是建立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小说《一千英亩》为文本,通过透视《一千英亩》中父权制统治下的自然环境状态和女性生活状态,从女性与自然的身份认同感、父权制压迫下女性与自然的生存困境、女性与自然的觉醒及反抗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唤起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男人与女人之间应如何和谐共处。同时,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运用能够拓宽小说《一千英亩》的研究视角,也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该作品。  相似文献   

7.
自19 世纪70 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以来,该理论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试图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 学作品,以揭示它们的生态女性主义价值。格洛丽亚·内勒的第三部小说《戴妈妈》使她真正巩固了她在非裔美国文学界的地 位,小说中渗透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旨在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来分析小说中女 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表明作者所倡导的生态女性整体观,建立一个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吸收了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养料,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文化系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D.H.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以生态环境和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索自然和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同为"他者"的身份地位,进而表达对父权制世界观的否定,以及构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薇拉·凯瑟在其作品《啊,拓荒者!》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位与自然紧密结合而由此获得力量的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新颖的视角,围绕作品中自然、女性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个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热爱自然、提倡女性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平等价值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3.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