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见危不救犯罪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危不救属于传统道德调整的范畴 ,在道德资源缺乏的今天 ,见危不救的事件频频发生 ,道德对这个领域的调整已经力不从心。将危难救助作为法定义务加以规定 ,并在刑法中相应地增设“见危不救罪”是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但是应该将法律干预保持在维持社会生存基本需要的范围内 ,避免对救助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并建立相应的救助人伤害或损失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危难时刻实施了救助行为的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是法律公平正义与否的具体体现。作者在明确救助行为确切含义的前提下,将救助行为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因事实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和因行为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主张因行为因素导致的危险救助中,救助人对加害人和被救助人分别享有请求权,对前者的请求权处于第一顺序,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贫困大学生道德义务约束机制必须首先正确处理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与道德附加条件两对概念: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主要不同在于履行方式不一样,必须采取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相结合的方式;道德附加条件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权利与义务主体的平等原则、违背了慈善救助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违背了道德义务的约束规律。建立贫困大学生道德义务约束机制必须根据道德义务履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道德自律、道德警示及部分道德义务法律化等多种方式,促使受助大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一种行为已经不能够用道德来约束,即已经触及到了道德的底线时,这种行为才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约束。使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现已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满足了多少老人的心愿,也让多少人拍手叫好。但不乏有质疑者认为这有法律入侵道德的嫌疑,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常回家看看”有无必要性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几点微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不真正不作为犯中犯罪行为能否产生作为义务,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与区分说的分歧,实践中存在不同的立场。无论是肯定说还是否定说都过于绝对,顾此失彼是两者的通病。通过对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和实质来源分析,我们发现只有满足犯罪行为制造或者增加重大法益危险、法益遭受的风险具有作为的必要性、能够期待行为人积极作为等条件时,对犯罪行为引发的危险行为人才有救助的义务。当犯罪行为与其引发的危险危及不同法益时,行为人对其引起的危险原则上有救助义务,但前行为与后续不作为皆为过失时无救助义务;当犯罪行为与其引发的危险危及同一法益时,只有前行为为过失、后续不作为为故意时,行为人对引起的危险才负有救助义务,其他情形行为人都没有救助义务。  相似文献   

6.
海事强制救助属于海难救助的特殊形式,可定义为“海事主管机关,在其管辖水域,为维护公共利益,使用强制力,对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实施救助的行为”,其法律本质是海事行政强制。根据邻居原则理论,遇险船舶和相邻船舶存在邻居关系,对其负有普遍注意义务。遇险船舶的海难事故不仅对己船具有危险性,对相邻船舶也存在危险,故违反该义务,对相邻船舶产生潜在侵权责任。海事主管机关为维护公共利益实施海事强制救助,是对潜在侵权责任进行救助,存在救助效果,故享有报酬请求权。海事强制救助是对遇险船舶潜在侵权责任的救助,可参考国际油污损害赔偿体系,通过设立区域性海事救助基金,实现海事强制救助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救助义务是一种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特殊关系是引起作为义务的重要根据。目前对恋人之间见危不救或见死不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源主要是先行行为,而对于无先行行为的恋人之间是否存在救助义务亟待法律对其适当性扩张。  相似文献   

8.
先行行为和道德义务成立不作为犯有着共同的伦理基础.先行行为所导致的危险是作为的前提条件,而道德义务的成立也必须有足够的危险存在,以致作为的必要,二者都要求作为义务的形成与作为义务人有着必要的内在联系.在当今中国,道德义务的成立有着现实可能性和时代的需要,但它成立的条件与法律有规定的作为义务不同,和先行行为不作为犯构成一样,它必须与当时危险的现实性、紧迫性和作为义务者对危险的排他性支配力等限定性条件相结合,形成严密的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9.
保障人权是美国法庭化解救助义务道德困境的法律基石,捍卫生命是法官追求人性至善的道德情怀。文章在其实质合理性的基础上,否定自冒风险、区别真假不作为、解释可转嫁性过失,证明司法调整救助义务的形式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融合、受害人权益保护与行为人行为自由的日趋平衡、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良性互动,为民事救助义务立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作为市民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应对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救助.惩戒“见危不救”者的立法方案,因有违法理基础而不可取;褒奖施救者的立法模式有助于净化道德环境,在救助义务的立法中应严格限定救助义务的施救条件,扩大对施救者的司法救济和鼓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明末清初学术文本和学术思想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特征出发,通过对《不得已》的考察,探讨了西方宇宙论对儒家伦理的威胁。历法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传统科技却对此束手无策,与先进的西方历法会通是唯一选择。引进历法就必须引进地圆说,引进地圆说就必然对传统儒家伦理造成威胁。在面对西学冲击时,儒家文化是否应改进和怎样改进,当时存在分别以杨光先、康熙和徐光启为代表的三种态度。杨光先的态度是保守且不符合现实的;康熙的态度明为调和,实则倾向保守,其做法亦难以实现;徐光启的态度是积极且可取的,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受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启发,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推出一个链接读写,输出为导、以读促学的三步教学策略,以实现英语学习链的全面连结,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改善中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有限英语能力现象(LEP)。该三步依次为:优化阅读输入、及时的高强度写作输出、样本分析评价与提高(教师、同伴、自己)。同时建议中国英语教学课堂及课程设置中对输出特别是书面输出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9,(8):43-43
近期,美国可谓世界之焦点,金融风暴后,又袭来一股甲型H1N1型流感,美国能否经受住这场考验,成为全世界关心的话题。移民专家表示,以费城投资移民项目(宾州项目的前身)为例,目前的模式已经运营了三年,其通过率为100%,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申请人已经被解除了条件限制,目前,美国投资移民项目已进入办理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句式上的相互转化.从实用性和趣味感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俗易懂地把明喻和隐喻的相互转换过程进行科学的演绎,对深入挖掘修辞知识宝库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销售人员已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如何加强销售人员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销售管理工作中,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 ,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 ,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 ,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 ,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一项生活方式调查,香港已经取代东京坐上了世界上最昂贵城市的交椅,该调查同时显示生活成本最昂贵城市与最低廉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根据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公布的调查,莫斯科挤到了第二位,东京则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陈述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是大多数刑事案件的启动器,对于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犯罪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被害人陈述真伪并存,必须严格审查。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审查其他证据相比不够严格与全面,容易使被害人陈述被轻信,导致错案。运用证伪思维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可以更好地全面认清被害人陈述,并对促进我国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大学生"快速适应"的策略性建议,供大学生、学生家长与学生管理干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