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16年10月1日, 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伴随着汇率风险传播的可能性, 这体现在不同货币汇率的极端联动性上.所谓极端联动性, 是指不同货币汇率同时大涨或大跌, 这不利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 研究货币之间极端联动性的特征和原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多种动态的Copula模型, 研究了欧洲地区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之间从2008年到2016年间的极端联动现象.发现, 两个地区货币汇率的极端联动现象自2016年起有所增强.这不仅体现在极端联动的概率显著上升, 还体现在其持续时间的延长.为了解释该风险溢出现象背后的原因, 本文随后研究了影响极端联动概率的可能因素, 包括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中欧双边贸易的开放程度, 以及金融一体化的程度等.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于中欧地区货币汇率的极端联动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中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起主导作用, 尤其是在进入2016年之后.本文认为降低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会有效地减少汇率风险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国际组合投资涉及多币种汇率风险,分别使用双边货币期货进行套保要承担较高套保成本。参考美元指数期货的实践,本文提出基于人民币指数期货的综合套保策略。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对于单个货币资产还是分散化投资的国际股指、债指组合,引入人民币指数期货能够显著降低收益率波动,提高抵御汇率波动的能力,同时拓展收益空间,是有效的汇率风险综合套保工具;人民币指数期货套保效率显著优于货币期货篮子,在发达国家股指市场表现更加突出。采用基于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EWMA)的动态套保策略,使得人民币指数期货收益对股指或债指市场波动敏感度降低,在市场极端状况时仍能保持相对中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了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对实际有效汇率(REER)算法的不同角度和发展趋势,由此推论构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构建的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是国际经济学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对宏观经济政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人民币汇率到国内CPI指数的传递效应,已有主要文献均认为该效应微弱,或根本不显著。但是本文发现:由于各地区的开放程度不同,以及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实际上各地区受到的内、外部冲击是非对称的。在加总获得全国CPI指数的过程中,上述信息遭到严重损失,因此会对汇率传递效应分析造成误导。考虑到这一干扰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对CPI的传递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汇率指数是一个国家对一篮子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与传统的双边汇率相比能更为全面的反映一国的综合外部竞争力。本文在对转口贸易、双边贸易数据不统一等问题进行处理和修正后,确定了人民币货币篮子的两种构成,并使用加入第三方市场竞争的贸易竞争力权重分别编制了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通过对指数走势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指数与对外贸易、CP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变量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VGARCH-BEKK模型,结合LR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采用199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和上证A股指数的日交易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划分为汇改前和汇改后两个子样本区间,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上证A股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且在汇改前和汇改后的表现不同;汇改前表现为显著的从汇率到股市收益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从股市收益率到汇率变动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有所增强.针对实证结论,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制度因素,并且得出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程序性投票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并于11日在参议院通过。该法案将操纵汇率与贸易补贴绑定,要求美国政府调查主要贸易伙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压低本币币值,以及为本国出口提供补贴的行为。一旦主要贸易伙伴汇率被认定低估。美国将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该议案被普遍解读为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香港非交割远期人民币汇率(NDF)本来预期人民币贬值,该法案立项消息一出,立刻由预期人民币贬值转为升值。虽然该法案获得最终通过并得到落实的可能性不大,但显然已再次点燃人民币升值的战火。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几次异常波动。研究发现,投机者做空、中美贸易战、国际货币政策分化和市场情绪变化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强化汇率预期管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衍生品,以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缺乏美元当日汇率对其他汇率市场隔夜风险影响的研究,本文在CAViaR模型中的AS模型和SAV模型基础上提出隔夜-AS模型和隔夜-SAV模型来测量汇率隔夜风险,并对日元汇率,人民币汇率和港币汇率2009年到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隔夜-AS模型和隔夜-SAV模型均优于AS模型和SAV模型,且隔夜-AS模型又优于隔夜-SAV模型。这三个汇率的隔夜风险均受到滞后风险的影响,且人民币汇率所受滞后风险最大,美元指数的波动都将加大这三个汇率市场的隔夜风险,美元对日元和港币汇率的冲击大于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美元走弱对这三个市场隔夜风险影响大于美元走强所带来的影响,这些都为我国汇率隔夜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官方发布的汇率新闻为对象的研究,从文本措辞角度对2010年至2023年中国央行和外汇局的官方网站新闻进行分类,构建“汇率升贬”、“汇率弹性”、“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和“美元相关”五种新闻措辞指数,进而利用TVP-VAR模型研究官方新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官方新闻对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时变特征,产生的冲击效应在短期尤为明显,长期趋近于零;官方新闻中不同措辞类型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官方新闻指数对人民币汇率有升值影响,对汇率波动有增强效果,且离岸市场受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主席近日访美,对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失衡等问题做出了适当的澄清.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次长布雷纳德的转述,中方确认了将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承诺,并放弃了汇率基本稳定在均衡汇率水平的措辞.这一表述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货币政策理论出发,构建以稳定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多目标”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模型,并采用199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开放经济下的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货币供应冲击、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时变与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2)等间隔脉冲响应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影响效应要高于中长期,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却存在一定滞后性和扩散性,且价格型规则更有利于熨平外部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时点脉冲响应表明,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冲击,且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回到稳态均衡的速度更快。总体来看,在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效果上,价格型规则优于数量型规则,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选择应逐步从数量型规则向价格型规则转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前后的汇率波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构建了基于马尔可夫转换—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MS-GARCH)模型的汇率波动模型,并实证研究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不同经济特征的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汇率波动转换特征.结果表明:危机期间的突发事件、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央行干预政策以及国际利差交易行为是汇率波动状态转换的可能原因.本文为辨别金融危机期间汇市的周期变化,分析和预测市场走势,以及为央行干预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统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升值标志着汇率制度的改革。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和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等因素影响,人民币不断升值。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应以市场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银行改革步伐,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52%。2012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41%,实际有效汇率贬值0.99%。期间央行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波动的弹性,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汇率弹性的增大,增强了汇率对市场作用的敏感度,通过双边波动效果的增强以应对单边波动可能产生的套利风险。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越来越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了改善。本文通过以Girton-Roper模型为基础引入虚拟变量D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政策改变后模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改变,再分别对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以及2005年8月至2012年11月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改革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其不再受国际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国内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足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研究各种汇率因素变动与中国进口贸易购汇成本变动、出口贸易结汇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所做的真实的外汇保值交易,本文就汇率因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预测中国进出口贸易汇率风险的数学模型,据此预测了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中国进口贸易购汇成本、出口贸易结汇收入的影响。本文结论是:从汇率角度来看,中国出口贸易的最大威胁不是人民币升值2.01%,而是未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最后,本文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不利影响的现实途径,并指出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三位一体”本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国际焦点     
美国确认中国不存在“汇率操纵” 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了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根据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的要求,美国财政部每半年要向国会提交一次有关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涉及中国、日本、韩国、欧元区、英国、巴西、加拿大等经济体。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股价和汇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协整检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VEC格兰杰因果检定,使用2005年7月22日~2007年4月27日的日交易数据,实证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我国国内股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上证综合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达到了长期均衡;股票价格和汇率间存在着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上证综合指数单向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不存在由上证综合指数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长期的或者短期的因果关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上证综合指数变化长期的和短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改进传统回归均值系数分析的缺陷,引进汇率风险变量和适应性预期变量,通过构建行为均衡汇率(BEER)的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时变系数,同时估计了人民币汇率的ECM模型,研究2000年1月~2011年12月各因素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动态影响,并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发现:政府支出、TOT、FDI对人民币的升值影响显著增强,其中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升值贡献最大;利率差R、汇率风险RIS和适应性预期变量,逐渐符合理论预测.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衡均在6%以内,不存在较大偏差.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热钱流入,非经济基本因素的内在需求.解释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影响符合理论预期,但短期内各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与长期影响有一定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大改革,这以后人民币汇率呈现单边升值的态势,那么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什么?本文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