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汉现代城市建设与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城市之魂 ,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思想保证 ,文化对于城市的升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名城 ,且具有区域特色和个性品格。但武汉城市文化意识的薄弱却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打造武汉文化品牌 ,弘扬武汉城市文化特色 ,是推动武汉的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文化不限于码头文化与楚文化。虽然武汉水陆码头遍布,不过码头文化充其量只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武汉城市文化之源头,不是单一的楚文化,其发展也不是单一的楚文化的延伸,而是一条多元交汇、多次交汇的发展链,是华夏文化与楚文化交融的文化。从本质上看,武汉城市文化可称之为商埠文化——大码头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开放性、多元复合性、流变性、市井性。  相似文献   

3.
文体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体式,也反映了作家本人之精神机制与思维方式。简言之,文体表现为作家的话语体式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内容。方方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具有城市文化感。方方采取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策略来达到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书写目的,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于一般汉派作家的文体特征。在方方实现其创作转型、试图更娴熟地掌握长篇小说这种形式时,武汉这座城市给予了她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方方较少通篇采用非聚焦视角,倾向采用以点带面的小说结构,以达到疏朗有致的效果。在语言方面,方方并不通过倚重还原本地语言的手段来达到创作目的,也没有止步于一般性地书写武汉的市民性特征,而是试图用其独特的语言手段和艺术方式来挖掘武汉的深层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汉江历来与长江并称,是中国的千古名川。它不仅是沟通川北、陕南、湖北、豫南的水路通道和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纽带,还孕育了流域内武汉、江陵、钟祥、随州、南阳、襄樊、安康、汉中等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汉江龙口的城市武汉,更是从古到今受到汉江的深远影响:城市起源邻近汉江;城市名称来自于汉江;三镇鼎立的格局是汉江与长江的共同杰作;汉商、汉派文化的性格,也都带有汉江文化的深深烙印;未来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汉江。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文化为重要源头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段长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的中部明珠,也是长江文化带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武汉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孕育出长江文化带武汉段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热情奔放的文化特征。依托长江,发展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文明地标,是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引领作用、履行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统分联合、虚实结合、城乡融合、文水业协同,讲好"一城一水一文"的故事,助力武汉实现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亮点城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论武汉人文化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则厌倦,离则怀念是武汉及武汉人给时人的一种感受.斥力与魅力的互融是武汉人文化品格之所在:内敛、疏离、情绪化和世俗的趋向使武汉人缺失一股张力而生排斥;宽容、重情与开拓情怀则让武汉显得包容而有吸引力.斥力的调适与魅力的传扬是使武汉走出"在则厌,离则念"怪圈、弘扬武汉文化与光大武汉人形象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武汉码头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指向,应以开放与革新为主旋律,以融合与提升为方向标,实现从传统的小码头文化向现代大码头文化的转型.促进文化内涵的变革性提升和重塑式新构.传统武汉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形成了以开放、包容、灵变、趋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个性.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此,应在厘清武汉码头文化历史源流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地认识武汉码头文化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势,遵循文化创新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强化符合社会转型要求的大开放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革新理念,将构建武汉大码头文化融入全民创业活动之中,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8.
武汉具有丰富的历史、旅游资源,独特的生态、饮食资源,深厚的科研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显著。做好城市文化规划,保护武汉城市文化,加强武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丰富文化内涵,建设"旅游休闲"品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科技水平;做好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是武汉市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也深刻影响着接受者文化心理的形成。方言栏目剧《都市茶座》在长达13年的播出时间里,坚持使用武汉方言,一方面用方言表现武汉社会生活,记载武汉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对武汉方言进行一定的选择、过滤和净化,有利于武汉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这种有意识地过滤、凝炼、净化方言,是方言文学艺术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也是升华地域文化品位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神鸟文化、最市民化的城市、码头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文化个性。武汉城市文化个性有浪漫的文化基因,其城市文化个性中的积极方面表现为广泛吸收、兼容并蓄,有接纳外来文化的气魄和气度;武汉人生活真实自然,有亲和力,不矫情虚伪;码头文化的流动性使武汉及城市文化多元荟萃,富有开放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异质文化。武汉城市文化个性中的消极方面表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眼光,敢于创新却缺乏持久的恒心;缺乏厚重感,显得肤浅浮泛;小市民气、市井之气不同程度存在。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荆楚文化为背景,结合武汉码头文化、行帮文化、市民文化等地方文化,对辛亥首义进行文化层面的研究。荆楚文化培育了自强、开放、创新、隐忍精神;码头文化锻造了兼容并蓄的吸纳精神;行帮文化打造了团结、协调统一精神;市民文化形成了精明强干、机智灵活的市民特征。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地方特殊文化往往比地域背景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系列中篇《玉米》、《玉秀》、《玉秧》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这三姊妹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女性痛楚,沉默而无望地挣扎在阴森压抑的父权阴影之下。玉米是父权伦理最后的悲情守护神;玉秀作为父权文化的欲望客体根本无法逃脱被消费被毁灭的天罗地网;玉秧虽然跻身"城里人"行列,但终究跳不出滋生权威人格的文化土壤,被吞噬乃是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情结。以贾氏三部曲《浮躁》、《废都》、《秦腔》为例,考量其中的人事遭际,体察作家的悲剧情怀,将其具体细分为社会悲剧、欲望悲剧和生存悲剧。进而从作家早年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和成年后的文化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贾氏悲剧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亲自见证了旧中国的生育文化,并在《大地》三部曲中作了丰富多样的描绘。赛珍珠以女性和母性为出发点,倡导中国妇女节制生育,创设专门机构安置弃养儿童,充分显示她对女性生命的关照和对社会的关切。她对中国生育文化的认识,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黄石作为湖北重要的工业城市,要在武汉城市圈中真正成为副中心城市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黄石的青铜文化是提升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应大力弘扬。本文对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认识到它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然后在弘扬青铜文化的措施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与主张。  相似文献   

16.
武汉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为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创造了广阔空间,文化是其交流的轴心。武汉独具特色旅游文化遗产禀赋有:通衢之地的商业文化、鄂楚特色的餐饮文化、楚风汉韵的娱乐文化等。应运用文化有效价值报酬递增规律,合理配置旅游业中的荆楚文化资源;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消费主客体品位,带动文化遗产传承和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名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名,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地理变迁、历史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武汉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从旅游景点定位、旅游景区形象塑造和线路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发掘地名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以进一步提升武汉的旅游资源内涵,突出武汉的特色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小世界》是洛奇校园三部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像一个文本的万花筒,融合了各种斑斓的色彩,既是一部理论与创作相融合的理论化小说;又是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于一体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同时还体现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融合。洛奇的创作实践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当代小说家指出了一条继承、融合、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现代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大都生活在数学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经‘数字化’了,那么,数学文化的实质与文化意义是什么?它的支撑点是什么?只有还数学以历史主义的文化面目,才能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昌首义从一场革命到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遗产宝库,赋予了武汉城市文化以独特魅力。但是这一独有的文化资源长期没有被有效发掘、保护与利用。2011年将迎来武昌首义100周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掘与保护好武昌首义文化,这是关系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武汉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对于展现武汉城市风貌,丰富武汉城市内涵,提升武汉城市形象,扩大武汉城市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汉在当今世界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