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马克思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一文中指出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物质一实践方式,表现为对世界的物质化改造,具有物质生产的特征;第二种方式是精神一理论方式,表现为对于世界的理论把握,即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处于两者之间的则是第三种方式──实践一精神方式,“即这样的一种活动领域,其中发生着对现实的改造,但不是物质的改造,而是幻想的、只在想象中实现的改造(这就意味着是‘实践一精神’的改造)”。这就是艺术、宗教与神话的把握方式,而其核心则是艺术。因为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3.
哲学反思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思维方式.哲学反思对于艺术活动的意义:引导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流向,彰显艺术活动的意识形态机制,维系艺术活动的民族个性.西方哲学反思传统与中国哲学反思传统存在明显差异,应该互相尊重.在现代化进程中,黑衣壮文化系统的哲学反思守护着山歌艺术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数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前人多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试图立足中国艺术的现状,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终结"问题。艺术终结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的危机,是艺术自身的调整和转换。艺术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传播困境。因此,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拓展艺术传播的渠道,成为艺术摆脱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发生和理论形成的原因,认为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从可视逻辑上看是 艺术家对变化的现实所做的反映、评价的过程,指出抽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将图画的意义与艺术家自身的 情感和内在冲动协调起来。艺术不是要加强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的错误价值观,而是要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精神 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德国的观念论哲学中,艺术哲学始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坚持认为,艺术作品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历史性,古希腊的艺术宗教是艺术的最高典范,但宗教(主要是"天启宗教")与哲学比艺术更适合于表现真理.这三层意思既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近现代西方艺术哲学为之而纷争不已的一片疆域.本文试图通过一些认真的分析与论证,阐明黑格尔既不是一个艺术上的"悲观主义者",并且他对艺术哲学所提出来的很多问题无疑具有不容轻易否定的革命性意义.同时,黑格尔所开辟的有关艺术哲学如何发展的理论向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反思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性思考的精神活动与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已经历经过的活动所造成的某些负面性影响,以及当下已初显端倪的、不利于现在用至未来人类发展的做法,提出警醒式的思考。艺术反思和哲学反思都是反思的种类之一。无论是艺术反思还是哲学反思,其目的都是指向对真善美的思考与追问。然而,二者还存在着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二者都具有有别于彼此的自身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9.
艺术价值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价值,从内涵上说,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价值类型,而是以特殊的组合方式(审美与情感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种蕴含着多种精神因素的综合的价值类型。就艺术价值本身来看:艺术价值生成、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满足这一要求的关系之中,是在主体的精神需要和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的客体功能通过艺术活动达到统一的基  相似文献   

10.
传统艺术往往以模仿和再现为指向,具有写实性、唯美性和叙事性,并由此形成和谐优美、规范理性、清晰明确的审美范式.当人们用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去把握表意模糊、崇尚自由、结构不明、随心所欲的西方现代艺术时,难免会出现审美困惑,并形成审美障碍.传统艺术的美学范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个性是形成审美障碍的主要原因.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感官上的审美障碍恰恰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尊重.  相似文献   

11.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康定斯基美学认为,心灵所承受的与任何明确物体无关的感情,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艺术最真实、最完善的表达形式是非具象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指明了艺术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精神的新途径,强调艺术中精神的精髓作用,从而促使美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月竹箫与华堂合弦--从中西传统绘画看中西艺术之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解读方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外化.相同文化意识背景下的艺术家,其作品在审美形态上会呈现一种共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中西艺术的可能.本文对中西传统绘画艺术从形神关系、空间表现、艺术手段三方面进行了实践上的比较和理论上的梳理,并对影响艺术实践的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 ,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 ,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 ,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 ,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之间可以互补,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嫁接。互补性、兼容性正体现了艺术之间的整合关系和嫁接组合的可能性。艺术嫁接方面的独创精神也往往在于把原先没有想到有关联的形式或艺术板块联系起来。在现代,以科技为手段,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加以新组、嫁接、综合,不仅是为了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的交换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早期关注现实层面的价值交换,以马克思对商品本质构成的分析为参照,批判了等价原则;中期探究符号性的象征交换,以此颠覆现实原则;晚期思想极端化,形成了基于不确定性原则的不可能的交换,以“无”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形成了荒诞玄学。最终鲍德里亚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对“无”、“无中生有”的体悟投射到艺术之思当中,阐释当代艺术现实的真相。这一转向是鲍德里亚交换观念的现实推衍,显示出他抛弃理论生产,重铸艺术精神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20.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