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批判是其阐释自身思想理论和表证逻辑演进理路的基本方式,该批判同一般意义的批判、哲学本性的批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澄清和划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本质即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不仅仅是理论批判,更是一种超越理论批判的实践批判。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前提的视角,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实现思维方式的理论变革,从而使思存关系问题深化为改造世界的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展开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之中,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关怀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3.
列宁通过对本民族哲学传统的继承,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各个时期错误理论的针对性批判,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以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为导向开展理论研究,赋予了其哲学浓厚的实践特性。这是列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也是列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基本路径。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列宁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哲学固有的属性,也是哲学富有魅力的重要因素.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批判性是其魅力和引导力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史来看,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源泉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批判,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不仅仅是针对外部世界,它也是针对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因为被认为是科学与真理就能够豁免对自己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具有历史性、永在生成和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哲学从来没有统一的对象、稳定的内容和终极的结论,因而哲学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性质.谈哲学的本性必须特指某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哲学本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根据之一.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本质特点是其批判功能。正是这一革命性的批判功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超越了旧哲学,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也正是在实践中坚持发挥这一批判功能,并且把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与理论上的批判、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批判功能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哲学从来没有统一的对象、稳定的内容和终极的结论,因而哲学也没有固定的性质.谈哲学的本性必须特指"某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本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根据.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戴震哲学运思结构的具体剖析,说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哲学始终,在自然现上,戴震批判虚构,力求实在;在认识论上,戴震批判虚冥,追求真理;在道德学说方面,他又批判虚伪,务求实情.戴震一生以批判的武器,展现了其实事求是的品格.在戴震哲学中,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合一的,批判的利刃拓展了实事求是的道路,实事求是的品格又磨砺了批判的锋芒.  相似文献   

9.
内恩斯特·布洛赫从其希望哲学出发,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扩展到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之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意识形态主要理解为与科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立的"虚假的观念体系"。而在布洛赫看来,意识形态是有着两张面孔的"雅努斯":一方面,它包含着因人为的操控和支配而被赋予的神秘性和失真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能被用于社会批判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乌托邦剩余",所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仅仅意味着解蔽与祛魅,它同时也意味着显露与发现,因而恢复并发掘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内涵,就成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贯穿其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一方面指向了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体现在以资本为指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也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近年来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2.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中有关人的自省、自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批判、继承、检验,最终得出的适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批评方法。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势下,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彻底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看世界的方式的颠倒,真正完成了对概念的思维方式的批判。阐明了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成为其哲学的核心,实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理论支点和现实运动,更表现为贯穿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指出了马克思实践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其现实性和批判性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四”以后的近一百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播种期、同革命文艺实践结合的创造期、实践期和日渐边缘化期。新时代,则是再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力图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和民族伟业的探索期。文章简要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重点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探索和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坚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对推动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营造自己的理论过程中,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批判、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从纵向看,这些学派表明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横向看,则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总体特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走向是和后现代主义相融合,并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发展自身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延安整风实质上是一次全党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动。这次整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用调查研究纠正和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特别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整风对当前党的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是提高党内理论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与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詹姆逊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框架下对形式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德里达等人加以批判、吸收和整合,显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时代特征,从而表明20世纪各种文学批评话语既是詹姆逊的研究对象,又构成其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建构,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学-历史"批评、"文化诗学"批评为代表的三种话语系统。这三种批评话语系统的建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替,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在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及其流变过程。这一历程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