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简洁典雅之美,简洁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典雅则是吸收中国传统诗文精华文白杂糅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散文简洁典雅的理论基石是"割爱"。梁实秋的散文还具有纯正幽默之美,纯正体现在伦理理性的诚挚性,幽默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气质,体现为悲天悯人的胸怀,一种善良的温情,并具有"反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2.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散文写作传统源远流长,现代散文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梁实秋散文近十几年来在大陆吸引了大量热心读者。本文从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梁实秋的个人艺术气质等方面,探讨梁实秋散文滑笔艺术成因及滑笔艺术在作品中的运用,指出了滑笔艺术对于现代散文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审视梁实秋的经历,不难发现梁实秋深受佛禅思想的一些影响。他不时用佛教眼光看待人间世事,一些散文内容呈现出"随缘任运"的达观态度、慈悲为怀的宽厚心性及勤勉精进的上取心。散文创作风格也以其精简雅致的语言文字和适意恬淡的艺术风格永久散发着醉人的沁香与魅力。当然,他对佛禅的敬仰仅止于顿悟的修行和道德的推崇。他对佛教轮回、斩断爱根等宗教性质还是心存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散文以其独具的文化品味形成其鲜明的创作个性。“文化观照”构成了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的内在机制。在这个内在机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典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意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使梁实秋散文文化品味呈现出丰富的含蕴  相似文献   

7.
聊城文化中"孝"、"真"、"美"的元素,深深影响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思亲爱国,表真情、说真话以及"惨淡经营"散文美的特点。从中我们既可看出地域文化与季羡林散文创作之勾联,也可了解其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出现了大量的游记散文选本和登载游记散文的刊物、报纸副刊,在细细品读之下,发现了游记散文创作中存在的若干缺失,本文主要就游记散文的矫揉装束之态、人格力量孱弱和"边界望乡"之险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中国主流意识的儒家思想存在着颇多暗合点出发,运用儒家学说探求梁实秋的文艺观,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11.
昭显生活随性灵动——汪曾祺散文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秉承传统儒家的文化人文精神,生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百姓日常生活,个性特征鲜明,文化意蕴醇厚;他将传统绘画思维融入散文创作中,以画造境传情,语言随性灵动却不失质朴通俗,成就了其散文独特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学作家彭其芳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近 2 0年 ,一直生活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故乡情愫中。故乡秀美的自然景观与神妙的人文景观在他的散文世界交相辉映 ,历史与现实、崇高与卑俗、喜悦与悲伤在他的艺术空间叠合展现 ,致使他的散文作品获得了一种真挚而亲和的艺术魅力。彭其芳新出版的散文集《背篓秋色》以敏锐的眼力洞察人生 ,以真诚的投入体验人生 ,用焕发人性之美和诗性之美的故乡情结浇灌而绽放出永不凋谢的情感花朵  相似文献   

13.
贾谊是先秦至汉代文学嬗变期间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汉初文坛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论者多评价其悲剧人生,叹息其生命的短暂。知人论世,本文着力挖掘贾谊的人格内涵,强调人格在他的文风形成中的重大作用。主要从格调、思想、气势、语言四方面剖析贾谊散文,归纳其风格为壮美,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论述贾谊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在展示贾谊峻洁人格的同时,揭示其散文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4.
欧·亨利一生命运多舛、生活坎坷,隐姓埋名,却名扬四海。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新、奇、巧的素材,他的作品散发着人性美与人情味的芳香,他以独特的创作登上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桂冠诗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文人郑献甫的骈文表达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骈散观,抒发了他对岭南秀丽风光的喜好,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其骈文作品格调清新,少用典故,既有典雅厚重的气息,又有清新秀丽的特点。郑献甫骈文成就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岭南作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16.
刘笔农专力写作新华文坛1旧人旧事,在华文文学界可谓奇特现象。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回忆新华作家的创作道路和心灵轨迹,展示了新华文坛历史风貌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之美。其运笔用墨自成一体,颇有特色且承继史家传统,保持客观立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8.
聂茂早期的乡村散文与时尚或流行无关,更多的是以“故乡”作为书写的关键词和话语的基本立场。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乡土气息见证了书写的定力,水稻情结显示了孤独的魅力,漂泊之镜呈现了苦难的张力,内部风景彰显了智慧的引力。聂茂的自觉意识和对乡村原态的审美追求,使他的散文自成一格,在理性和灵性之光的充分照耀下,完全走出了古典浪漫主义式的自怜与自恋、忏悔与自矜的阴影,支撑他创作底蕴的是古老大地的文化血脉和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19.
旨在从生活、散文创作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来关照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周作人,所表现的为人为学平和冲淡、质朴自然的特性;分析认为周作人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深入骨髓的独立意识和冷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