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使人面临“为物所役”的精神负累,由此,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迄今为止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上。  相似文献   

2.
萌蘖于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堪称人的存在的生命之流中一次壮丽的喷涌。它从哲学上对个体生命及其自由的肯定和追寻,对自身传统的固守和捍卫,构成了对理性主义和线性进步史观的巨大反叛。然而,这种反叛并没有走向完全意义的反题,而是一个有力的反拨和矫正。浪漫主义对生命及其自由的追寻,成为马克思进入哲学的最初动因。作为思想生长的可能性前提,这位哲学变革者与浪漫主义的精神共鸣意义重大,马克思对意志自由及其历史实现的求索、对人类童年作为历史生成及其复归的价值参照的肯定以及对反讽形式的重建都依稀留有浪漫主义的精神基因,就此而言,浪漫主义足以奠定其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史前提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生命根基.实践是人的"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在于:人凭借不同于动物的双重性生命及其特质,与生存环境之间进行本质交换,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完善自己的生命本性.实现全面的本质交换,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此种改造的价值旨归在于生成人的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4.
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但是音乐的,而且是哲学的,隐含了嵇康对生命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价值认同,代表了魏晋士人探索主体性价值的成就。其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性认识的新的理论趣味,既奠定了嵇康音乐新解的历史价值,也建构起他所主张的个性自由和逍遥的理想"音乐"人格。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道家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他们为人类个体生命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物化、逍遥的自由境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飘逸、适性、逍遥的自由美神.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诸子之中尤为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它从生命本体的境域出发,在对人类的实际存在进行哲学性反思的过程里体悟到了生命个体的本真存在,进而力图为生命个体的现实存在构建起一个极具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在《庄子》的生命哲学中,"生的桎梏"与"死的超越"之间的紧张、冲突是生命个体的现世性存在里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这种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最终导致《庄子》生命哲学产生出深刻的内在性困境。在此精神的困境之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既显明的表现出对于"生"的解脱性厌弃,又突出地彰显出对于"死"的超越性追求,这两种相互冲突、同时并存的精神内涵在生命个体的存在中被凝结成了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庄子之"道"是负载着华夏民族情感体验的原型,它是远古南楚文化精神遗存的"提炼"与"固化",楚地多重文化内质的浸润滋养凝筑了庄子之"道"原型的内核.它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庄子个人情结与民族集体无意识、打通心灵空间的中介.庄子把对价值生命的探求落实到了对"道"的执著追求上,这一转换使"道"从自然本体转向了人格的自由本体,使庄子哲学从自然的本体论转向了人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文艺人类学的逻辑起点,其研究的重要价值成为这个逻辑起点的内在依据,为实现个体人内在生命自由解放提供了有效要素。文艺人类学的研究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文化书写,这是整体人类外在生存境况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是我国文坛上焕发着瑰丽色彩的神魔小说。它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文化精神——追求人性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自然的自由”过渡到“理性的自由”的过程。“自然的自由”体现了自由的本真状态,也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由设定的理想状态,而“理性的自由”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归属。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从花果山到灵山的故事情节,虽由西天取经的题旨决定,但也由作者的艺术匠心所致。作者可能汲取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桃花源记》、《水浒传》等前代文学作品的营养,从而成功地创造出花果山——孙悟空的自由家园这一理想境界。花果山是嫁接了多种文学因素而构成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孙悟空后来却离弃了花果山,走向了灵山,其人生追求的历程,生动地体现出儒释道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西游记》中,花果山和孙悟空的形象最富有中华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即赋予他以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的天性超 越自然时空、超越社会,本应肯定乃至赞赏,但无限膨胀便与文明秩序冲突,产生颠覆性,为此有必要用“紧箍咒”加以限 制。可惜在《西游记》里这种限制常常不适当,变成压制自由违背人性的滥施刑罚。小说用“紧箍”象喻人间社会的各种 制度法规,颇具意味。因此,“紧箍咒”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5.
李永东 《南都学坛》2004,24(3):58-6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对主体性的自由和人的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其"小说精神"旨在"对抗存在的被遗忘",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庄严"的维护、持"常"拒"变"的历史态度、乡村与都市对立的叙事模式、偏爱感性嫌恶理性的人生观念等四个方面。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的"救世"之道,也是他的"自救"之舟。  相似文献   

16.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书写方式、研究领域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而终生不变的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启蒙精神的坚持、一脉相承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移的审美情怀、人文主义的固守和中国智慧的传播以及殷殷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变”与“不变”的交错与互动,正是导致林语堂“一捆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游记》中的一号主角,孙悟空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美德,意志坚强、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幽默风趣等等,是人类理想形象的化身。但是,从《西游记》幽默戏谑的风格下可以看到一种无奈的悲情色彩。这恰恰是作者透过神奇怪诞的神魔世界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悲剧。作为人类追寻自由理想的化身却不得不面对破灭的理想;作为正义勇敢的化身却成为逆向淘汰权力体系的牺牲者;作为忠诚的卫道者却不得不面对混沌失序的神魔世界。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从中可以感受《西游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贾宝玉身上都具有叛逆精神,孙悟空的叛逆精神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巨大冲击性同时又具有积极进取、匡扶正义的社会责任意识,贾宝玉所体现的叛逆精神是以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来对抗社会,以贵族的优雅和温和实现自我逃匿。孙悟空和贾宝玉形象存在着共同的悲剧意蕴,由叛逆到顺应现存秩序,最终以宗教作为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