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文学既不象有些人所说的“等同通俗文学”,也不象有些人所说的“不包括通俗文学”,事实上是既有高雅文学,又有通俗文学。之所以会产生等同通俗文学的说法,这与香港文坛几次大规模的通俗文学火爆不无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通俗文学热现象的产生,读者是至关重要的。通俗文学的消遣娱乐性、情节的离奇性,正与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吻合,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又是通俗文学崛起的直接动力。同时通俗文华的发展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那就是高雅与通俗相互借鉴,在双方互动中求得文学创作的新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通俗文学”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应该给“通俗文学”以应有的地位,努力探求其发展途径,使其健康迅速地发展起来,真正成为整个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关于“通俗文学”的讨论已经时间不短了。回顾一下它的论争史,“五四”以来也不止三次两次了。尽管不少论者对通俗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忧心重重,但是至今街头书摊仍然生意兴隆,几经讨伐却“禁”而难“绝”。  相似文献   

5.
根据袁良骏先生的《“两个翅膀论”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再致范伯群先生》一文的观点,范伯群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作了回应。认为袁先生对“两个翅膀论”质疑的观点已经多次发表,对立双方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作了公开论辩,无需再辩。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他在中国文学馆论辩的“对话录”中的观点,摘录如下一、文学只有“多元共生”,才能满足全民中各种群体的需要。二、要分清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的界线,庸俗文学总会打着通俗文学的招牌出现,应在分清的前提下予以批评或批判。三、由于普通老百姓对于通俗文学的爱好,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四、想用一种文学例如“雅文学”将“俗文学”扫地出门是一种“无效劳动”。五、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教训都应总结。六、既然群众对文学有“多元共生”的需求,那么各种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有进入文学史的资格。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的通俗文学运动和创作章绍嗣一、通俗文学的异军突起在我国,通俗文学这个名称还没有产生以前,它就实际地存在并流行着“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更有人多次倡导过,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它的能量始终未能完全地释放出来,其发展是缓慢的。抗日战争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取比较的方法,以1943年为考察的时间范围,从赵树理和张爱玲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两人的成名过程。他们的出现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通俗文学在文坛上获得长足发展,从金庸古龙到琼瑶亦舒,从“痞子”王朔到“财”女梁凤仪,各自火爆了一阵又一阵.通俗文学的繁荣壮大引起了文坛的倾斜(文学创作大军逐步发生分化,严肃文学刊物纷纷转向),同时也因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而招致非议.老作家姚雪垠从政治立场上对通俗文学的发展全盘否定:“现在的问题是,这几年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以赚钱为目的,以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腐蚀了群众的灵魂,殖民地文化的糟粕融合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两次中外文化剧烈碰撞之时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指出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对中国通俗文学的语汇、句法、叙述方式,甚至主题思想和文体类型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五四时期,通俗文学的地位也随着“小说救国论”而得到提高,翻译文学为通俗文学作家接受国外新思想、学习国外新的写作技巧开辟了畅通的渠道。从这两次翻译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之于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在体裁确立、主题思想、叙述方式和技巧运用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积极的作用。这也对我们在当前资讯更发达、交流更迅捷的今天如何利用翻译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种“通俗文学”的流派兴起,迅速而广泛地占领了文学出版刊物的大部分市场,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如何评价通俗文学的作品?为什么通俗文学勃然兴起?应该怎样对待当前的通俗文学?对此,不少同志各持不同的意见。现简略地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的通俗文学的评价: 有些同志说当前流行的通俗文学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学”,“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学运动重要的一翼”。“它已培养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对通俗文学的审美心理,一种新的大众化的阅读欣赏趣味、并对我们整个文学审美趋向发生着影响”,“是我国社会生活从动荡转向国泰民安的一个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学运动进入正常的、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被誉为阳春白雪的纯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商品经济的大潮和正在转型的社会形态改变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加剧了人们审美心理的世俗化,那些急功近利的、直观的、轻松或消遣的娱乐形式大受青睐;需要沉思的、追求意义的东西倍受冷遇,因此纯文学的生计日蹙也是必然的现象。然而,文学并非没有热点,在纯文学走向低谷的同时,通俗文学却占尽风流。通俗文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追求娱乐、闲适、消遣的欲望,使其拥有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群。通俗文学“通”到车站码头、工棚田头,“…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老舍在抗战前夕对通俗文艺全身投入的原因,通过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冲突对比,论述了老舍从新文学立场转向通俗文学立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苦痛,进而阐述了老舍的通俗文艺观。文章意在通过老舍“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现象,揭示隐匿在这一现象之后的20世纪中国文学普遍的不成熟、易偏激和易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4.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   

15.
成立于1916年的大东书局,顺应时代潮流,秉承“时尚叙事”的编辑理念,大力启用知名通俗文学作家,并将通俗文学期刊分门别类,进行专题出版,其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独具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当时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 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 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 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 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 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会议讨论了古今通俗文学演变的学科建设、理论界定、雅俗关系等问题,多种题材、文本小说戏曲的具体演变。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特征规律。现当代通俗文学的通俗性等现代性特征,以及通俗文学研究在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本文介绍了冯梦龙有关通俗文学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必须作到通俗易懂,然后才能“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的观点“以及通俗文学是通俗而不是下流的思想,分析了冯梦龙通俗文学观形成的背景和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官场小说”更多接续的是通俗文学的资源,但这种运用平民 视角的叙述方式又导致了“官场小说”叙事伦理上的紧张。由于丧失了 过去和未来的维度,《国画》等系列官场小说,着眼于在“1970年代末 期”即改革开放以来官场游戏规则“猎奇式”的揭示,始终无法树立起 正面的人物形象。《国画》中强调的“人”和“人性”,于叙事中被逐 渐发掘,人和官场的关系,也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发生互动。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是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的文学家。冯梦龙的尚俗主张主要是就文学体裁而言.冯梦龙的“情教”说,本源于儒家的学术思想.冯梦龙的文学直接承嗣了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文学主张,并在俗文学领域中得到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