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海外人类学家对中国社会研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学者甚至从汉人社会的研究转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与探讨上来.近二十年来,在国外人类学家对中国西南的研究中,不仅涌现了大量的作品,且关注的问题也十分广泛,从民族认同到历史记忆、文化展示等问题都有涉及.  相似文献   

2.
虽然文化人类学队伍中有许多来自部落社会的人们,但大部分却是西方社会的。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地开始改变,许多部落社会的男女成员正成长为人类学家。虽然这些人类学家是在西方教育制度下受训练和受教育的,但他们给人类学带来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且往往提出批评。批评西方人类学和人类学家是许多第三世界人类学家著作的一个中心内容。在第三世界人类学家看来,西方人类学家通常是不敏锐、不准确的。他们把西方人类学家使用无文字的、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早期,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月经礼俗与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正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先后讨论过与妇女月经禁忌有关的话题.这些研究旨在说明,月经现象虽然常见,但由于人们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月经的性质、功用和意义方面产生了诸多迷信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禁忌是维护社会日常秩序,保持人或者事物神圣性的行为规范。盘古瑶师公是盘古瑶族的宗教师,在盘古瑶族社会的世俗生活和神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遵守硬性禁忌和软性禁忌,触犯禁忌会或轻或重地受到禁忌本身灵力的惩罚。因此,对盘古瑶师公禁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盘古瑶的宗教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一:天象与人类学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史》这部巨著中有一卷是谈中国的“天学”和“地学”的。他用的概念很中国化,“天学”、“地学”,与西方的天文学与地理学,虽有关系,却很不同。我以为李约瑟因此堪称世界上最重要的汉学人类学家。我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记得十几年前,英国出版一本叫做《数字的人类学》①的书,其出发点,便是李约瑟对于古代中国数学的研究。研究认知、知识、宇宙观的人类学家,都离不开研究文化中的数字,因而,《数字的人类学》这本书,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我认为李约瑟的著作,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值得人类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入门书很多,有学科理论介绍的,有学科历史回顾的,有方法论或理念解读的等等不一而足,而《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则别出心裁,将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归结为11个问题,每章都以作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开篇,并在文中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书写之椽":一种民族志表述的反思 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参见T.Barfield(ed.),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157.但是,民族志无论作为一种学科的原则,还是调查的方法,抑或是人类学家书写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人类学家都有着不同的主张,这也构成了人类学重要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玛丽·道格拉斯的著述对其他学科的冲击比对人类学的冲击更大,特别是在其成名作《洁净与危险》问世之后。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奠定了人类学对月经研究的理论基础,尽管这可能并不是玛丽.道格拉斯的初衷。为了说明"肮脏"绝不是一个单独的和孤立的事件,玛丽·道格拉斯详细论述了身体用做社会的和宗教的象征的各种方式。在她的影响下,人类学对月经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彻底颠覆了医学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对月经禁忌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0.
言及人类学的田野作业 ,从事文化人类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 ,有人将之比为殉道者的血之于教堂 ,有人比之为实验室之于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无论做何比喻 ,均强调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 ,田野作业是这门学科的生命所在。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i)说过 :“除非你与异文化部落的人们唇齿相依地住在一起 ,并能很流利地说他们的语言 ,否则你就不能称为专业的人类学家。”① 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乎研究的有效性 ,所以 ,如何从事田野作业就成了人类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美国人类学家P·佩尔托…  相似文献   

11.
文化移入     
“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是指文化传统不同的社群遇到一起时所出现的种种变化,这一术语已广为美国人类学家所接受。英国人类学家以及受其影响的非洲,大洋洲、亚洲学者一般都把这方面的研究归结为“文化接触”。“文化移入”一词及由此派生出的概念与“文化接触”这一简单明了而又注重环境发生变化的术语不同,含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习惯用法认为“文化移入”是指文化的同化或一系列文化特质为另一系列文化特质所代替,就个人接触情况而言,或多或少是有这类文化移入的。在美国人类学家的著作中,对“文化移人”是适用于变迁结果还是适用于变迁过程,看法往往是明显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顺应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挑战,法国人类学界于1979年5月成立了学术组织"法国人类学家学会",时至今日已30余年。本文透过介绍该学会的学术刊物《人类学家学报》30年来发表的主要研究专号,籍以管窥法国当代人类学的研究现状与特点。笔者指出,法国人类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以研究和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研究专号中突出应用性,充分体现了当代人类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壮族禁忌风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韦树关(广西民族学院民语系)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这些禁忌风俗,表现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各个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意识中,如果谁违犯了禁忌,或迟或早会受到制裁或惩罚。...  相似文献   

14.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教育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另一个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人类学家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60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教育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相似文献   

15.
几乎早在20年前,里斯曼(Riesman)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法学家的法律中心主义观点,并倡议人类学家研究美国法律组织的结构、作用,以及法学家的活动。但是,从事这种研究的人类学家寥寥无几。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类学家把一般性的法律研究作为自己特殊的研究范畴,也许我国有十几位人类学家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如今这个领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只要浏览一下近几年关于民族志研究专题文章的目录和素引,就会看出:一方面,大部分人类学家对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法律置之不理。相反,却有许多章节涉及该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视野下的网络社会与虚拟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虚拟社区和虚拟族群,对网络社会的研究既是摆在人类学家面前的崭新任务,又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对"网瘾"的研究,应该成为人类学家重要的实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历来是一门“总体论的”学科。人类学家一向倡导在探索普遍规律和原则时,对人类行为作广泛的比较研究,而迄今的研究几乎包括了有关人的各个方面。所以,当我们发现人类学的“解释”在试图理清人类差异问题上的混乱时,竞涉及到如此广阔的知识领域,大概就无须惊异了。例如人类学家曾经联系到生物学、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人类学史上,一些非象征人类学家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勒、博厄斯、莫斯、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四位不同理论学派的著名人类学家在象征研究方面的建树做了一番梳理和解读,以便人们对象征人类学的来龙去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禁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门源汉族民间禁忌源自于汉族先民文化、佛教文化,并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族民间禁忌具有制约人的行为、维护和规范家庭、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宗族是中国汉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学家将其视为透视中国汉人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回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宗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几点思考:宗族与家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指涉范围;宗族不仅是血缘群体,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社会文化团体;宗族乡村研究模式和功能主义视角的局限及超越;对当代宗族复兴原因的分析应关注其中暗含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