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公权力与私权利资源在不同阶层按不同方位排列组合的历史,与此同时,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基于自己的立场对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目前我国的权利(力)状况是公权力强、私权利弱,公权力经常侵犯私权利,因此我国应当明确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确立私权优位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并发挥社会组织在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中的润滑剂作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这是任何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条件;权利救济关系着国家权力滥用的有效防范,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与国家之间冲突的和平解决,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3.
认识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内涵,阐述了和谐教育之于和谐社会的价值意义。着重论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具体分析教育核心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和谐;详细说明教育内容的和谐;以及对中国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和谐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和谐权利论     
国家和社会的分野是权利定义的一个难以跨越的话语背景。权利除了国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而且权利的社会属性要深远于其国家属性。国家不能将社会的全部领域进行覆盖,更不能将社会自有的功能给予剥削和占领,社会不能成为国家的附庸。和谐社会包含四个方面的权利和谐。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既要关注、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的权利发展模式,更要立足于本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权利发展的和谐之路径。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重大而繁杂的事业,从法理视域看,宪法和法律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调节器。和谐社会的建构主要依赖宪法法律协调四种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的和谐;个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维度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才可能具备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基本依赖于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推动。在以保障民生、重视民权的今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应从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切入点,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来予以实现。现以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视角,探讨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提出通过建构公权力管理和私权利自治相结合的思路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不同,它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态,社会和谐则是这种理想模态的外在表现;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社会公正,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公平的关系,它以公有制为前提和制度基础,离开这一点谈和谐社会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从虚拟向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发展而产生的集体土地发展权是集体土地相关主体追求利益的必然产物。该权利属性合理定位的实质是对事实上土地利益分配与享有的确认与保护。无论从权利享有的主体资格、权利具备的财产价值趋向还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博弈结果进行分析,游离于规划指导之公权与利益维护之私权间的集体土地发展权之私权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实现集体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公权力滥用的限制和私权利主张的保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作为西方重要文化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对人性的关照和对理性的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与自然法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然法精神,根据自然法精神的要求尊重自然和人性权利,通过理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权利的防御权能是指权利主体应享有的一种要求其他人承担不得侵害其权利的不作为义务的能力.它是权利的基础性权能之一.唯物史观的国家学说,更深刻昭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防御权能应主要指向国家公权力的立宪主义精神.我国传统宪法理论否定基本权利应主要防御国家公权力,是典型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诚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追求,但一个社会欲求和谐必须具备基本的美德——公正、有序和宽容。这些美德是和谐社会理性人本的表征,而基本权利以其突出的宪政地位和特殊的双重属性成为培育社会美德所必须尊重和保障的首要权利。  相似文献   

13.
以权利的归属和处分特征为标准,权利划分为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主见权和私权利三种。在此基础上,民主划分为政治民主和直接民主,法治划分为依法治国和人民自治。民主解决的是法律意志问题,法治解决的是权利界限和民主效果问题,形成“决定”与“办理”的关系。因为政治民主的间接性,社会民众要高度认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以私权利为契机来关心国家政治,实现政治和谐、秩序和谐及民主法治主观体验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它既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又是和谐社会的秩序基础.从内容上看,权利意味着人们正当的自由或利益;从形式上看,权利意味着某种规则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树立公平正义的权利观、尊重他人权利的权利观、善待自己权利的权利观与遵守社会规则的权利观.  相似文献   

15.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它主张社会包容性,倡导人的独立思考和尊重人的个性.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条件.和谐社会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积极参加,需要有大力的社会协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和谐社会,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前提和基础.宪法上规定了公民参政议政权、身心自由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特定主体的权利,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宪法基本权利实现的状况越好,我们离和谐社会就越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须以社会本位作为最高指导准则。社会本位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交汇,其中私权利是基础,公权力是保障和制约。只有做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理交汇,才能理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公益与私益,完成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讨论了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生产力定义的缺陷;指出了和谐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和谐具有生产力功能的作用机理。文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对传统生产力观进行变革,树立和谐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9.
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个体表现。社会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与价值目标。权利为社会成员个性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可能空间,创造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拥有了权利,个性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就个体而言,个性的发展是其生存的尊严与意义所在。就社会而言,个性的普遍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所在,而且是社会有机和谐的必要条件。积极个性的完善是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立高校管理权具有权力、权利和自主属性,但不是公权力、私权利和大学自治权.所以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应以私权力(社会权力)为核心定位高校自治权,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高校管理权转化为高校自治权;(二)高校自治权应是一种私权力,是具有社会权力属性的私权力,一种扩大的私权,也是国家权力的私法化;(三)以私权力为核心建构我国高校自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