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谈到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时,哲学界总是将其归之于唯心主义行列。以前出版的哲学书上如此,近年出版的一些哲学辞典上仍然毫无例外地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论。”我们认为,简单地把不可知论等同于唯心主义是不妥当的,有必要提出来商榷。 众所周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世界可知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一种哲学理论,它割裂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列宁说:“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就是自在之物、‘自在客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于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以及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哲学界一直缺乏具体的分析,一般都毫无区别地把它归结为唯心主义,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不可知论者也一概斥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家。苏联出版的哲学书上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哲学书上也称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笔者认为,把不可知论轻易地同唯心主义划等号是不妥当的,有必要对其作出具体分析和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谨从这方面作一点粗浅探讨,期望得到哲学同行们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3.
目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可知论是否定和排斥不可知论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本文在系统分析了人类的认识误差基础上 ,认为 :由于人类的认识总误差是永恒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以统一在认识论的总框架下 ,也能够统一在认识总误差的“度”之上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陷入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根源及其启示田薇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康德的哲学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他试图通过批判性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界限和范围,来为科学知识(亦即“先天综合判断”)的成立提供普遍必然性的根据或条件。由此康德确立...  相似文献   

5.
宁玛 派是藏传 佛教最古 老的教 派。其存 在不但有 其历史 根源,而且 也有其 哲学 思想 上的 根源。该派 从本体论 角度主张“明空赤 露”,万物 皆空;其 本体论又 影响该 派的认识 论、真理 观和佛家 修习的 宗教实践观,这 几个哲学 观点的 核心就是“空”、“大 圆满”  相似文献   

6.
蒙田的随笔贯穿着一条耀眼的红线———人性。他追问人性 ,陈述人性的谬误与悖论 ,但他并非是不可知论者和悲观主义者。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而超越人性 ,完善自我。他超越人性的“生活哲学”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乏真知灼见。但又打上阶级的烙印 ,暴露出他作为一个“穿袍贵族”在社会变革面前妥协、调和、折衷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在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封建地主阶级与贵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中,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各派思想家代表各自不同的阶级利益,提出自己对社会、政治的见解。我们不能认清他们的阶级立场,便不能辨别其学说的实质。每个思想家都有他的自然观,也有他的历史观,因此既有其自然哲学,也有其历史哲学。从他的自然哲学,我们往往不能判断他的阶级立场,而必须研究他的历史哲学。因为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8.
休谟的认识论一般被称为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但与庄子的不可知论相比较,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休谟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也被称为"健康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他揭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要求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休谟始终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即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积极地寻找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不是"以物观之",而是"以道观之"。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休谟和庄子思想之间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把庄子和休谟放在一起比较,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休谟的认识论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思想上的路线,主要是哲学路线、认识路线.在有阶段的社会里,一定的哲学路线,是一定阶段的利益和意志在理论上的表现, 是为一定阶段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哲学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主要表现在它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提供理论根据.任何一个政党或集团,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都要制定一条统一本阶级行动的政治路线.而任何一个政治路线的制定,也一定要发本阶级的世界观,即以本阶级所遵循的哲学路线为论据,一定的政治路线和一定的哲学路线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不以一定哲学路线为根据的政治路线和任何不为一定政治路线服务的哲学路线,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1856年爆发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论者多从阶级根源、思想根源等方面去探讨。笔者以为,天京事变之发生,固然有其阶级的、思想的根源,而且这种阶级思想根源是导致天京事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但太平天国早期核心领导层内部权力分布均势的破坏,也是诱发天京事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天京事变是在外部军事压力相对减轻的情况下,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批判形而上学宇宙观的第一本书是《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九七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又名《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是德图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著作.康德生于一七二四年,死于一八0四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的家庭,其一生都是在书斋和讲台上渡过的。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以一七七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一七七0年以前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比较多;一七七0年以后他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主观的先天的形式,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成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认识论是不可知论的说法相沿日久,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主张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辞海》哲学分册57页)。以此界说去衡量庄子认识论,我们看到,庄子并未主张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不可知,因此,庄子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但问题又不这样简单,庄子认识论包含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因素,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知论,而是比较特殊的可知论。从表面上看,庄子认识论的最大特点是否定知识,鼓吹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其实不然,庄子是承认并肯定人的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接触客观的实际活动,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身体接触和心智思考。他说:“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庚桑楚》)“接”指接触、作用,“谟”指谋划、思考,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接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分析一个人犯错误的原因时,往往离不开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这两个方面。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却往往只注重追究阶级根源,而忽视了寻找认识上的原因。在我国的今天,作为剥削阶级的阶级已被消灭,举国上下进入了一个把工作重点放到“四化”建设上来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萃者,乃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孔子对鬼神之说颇有保留的怀疑、宽容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倾向。荀子、王充、范缜等思想家不断点燃了无神论的智慧之火。宗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  相似文献   

15.
现行哲学教科书中,说不可知论宣传世界无法认识是荒谬的。笔者查考原著认为:休谟提出,一般人顺从自然本能误认为自己对某物的感觉即是某物,实际上感知本身并非某物;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是说离开认识主体,客体不可知。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近代哲学不可知论首先发现研究的。它与可知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构了自己精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之深邃、道论之玄妙,令时人与后人既迷惘又神往。老子的思想何以如此难以领会,甚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效应呢?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子哲学的“玄之又玄”,因为“玄”只是其表象,仅仅是老子思想精粹的外在显现。如果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即可知“老学”之“玄”,系老子的孤独感所至。这样,老子的孤独感对老子哲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它在哲学意义上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二现代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在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 ,即“不知之知” ,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 ;《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的产生有其深远的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早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发生的自然现象,不可理解和害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神灵支配的,对人的生命可以给予幸福或灾祸,为了获得幸福和避免灾祸,于是人们便问其进行祷告。这就是人们宗教迷信观念产生的根源。到了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宗教便赋予了新的阶级内容。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对于残酷的阶级压迫剥削也感到不可理解和害怕。为了解脱这种痛苦,也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日夜进行祈祷。所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相似文献   

19.
奴隶阶级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这是肯定的。我们认为,既然“是奴隶们创造历史”,那么,奴隶阶级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特别是奴隶阶级反抗奴隶制的长期斗争实践,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学习马列经典中,对法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偶有拙见,现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一、关于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法律观的根源问题。剥削阶级的法学家们或者是把法的本质归结为神的意志,或者是归结为自然意志、全民意志、理念等诸如此类的精神因素。这种唯心主义的法律观根源何在呢? 教科书都把剥削阶级唯心主义法律观的根源归结于剥削阶级法学家、思想家的阶级偏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用这一点来解释的话,那是很不够的。法学,作为研究法律现象的社会科学,也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其中的谬误既有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上的根源。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分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认识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