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描写和歌颂了一九三○年左右陕北三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的壮烈事迹;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者李季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诗歌的语言形式,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王贵与李香香》的出现,为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新诗开辟了道路.因此,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称得上是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2.
一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的代表作作品,是一九四二年党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写出来的。它那浓厚的泥土气息与丰富无比的想象,曾经赢得了革命文坛的高度赞扬。作者李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启示和鼓舞下,长期深入群众,努力搜集和整理陕北民歌“信天游”。认真向民歌和群众语言学习,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经过长期生活积累和创作实践,终于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以“信天游”的形式,成功地创作出了有八百多行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延安的《解放日报》于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连载了这首长  相似文献   

3.
李季     
<正> 李季(公元1922·8·16—1980·3·8),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曾用笔名:里计、李寄。出生于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念了半年初中,即于1938年奔赴陕北参加革命,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1939年7月至1942年9月,在太行山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总部某连指导员、联络参谋。1942年冬至1947年间,从太行山转到陕北三边担任小学教师和县区行政干部及地方石印小报编辑。他的代表作著  相似文献   

4.
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陆续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宁夏民间文学的起步与发展几乎是与全国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的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区内的空白,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一些颇具影响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介绍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宁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搜集、整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深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舟山民间文学的海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舟山民间文学集成》的搜集整理,对舟山民间故事和渔歌、谣谚进行分类归纳与艺术诠释,并从地域环境、风土习俗、百姓好尚诸层面论证其产生背景及其海洋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榆林神一魁     
《明史·卷三百八》载:“应桂并谓延儒纳巨盗神一魁贿。”这是明崇祯五年御史余应桂等弹劾首辅周延儒的记载。这里被旧史家称为“巨盗”的神一魁,其实是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和领袖。神一魁,陕北榆林人,原为明榆林卫的低级军官。崇祯三年(公元1630)十二月,与兄神一元发动兵变,以其精锐的主力骑兵,驰骋在陕北西部的三边地区以及  相似文献   

7.
《三件法宝和仙果》是一则广传于欧洲、美洲、亚洲和北非等地区的民间故事,这则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常会和其它型的故事混合或结合发生变异,产生了新的民间故事。如《群魔争法宝》、《妖怪的新娘》、《神鸟之心》、《神鸟之心和分离的兄弟》、《跳舞的鞋子》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新疆兵团卷"(以下简称"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兵团卷》(上、下)、《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兵团卷》《中国谚语集成·新疆兵团卷》。这三套集成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之一,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兵团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石河子大学文联和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承办,石河子大学薛洁教授主编,于2015年5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资源,国内外学术界较早关注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从广义民间故事概念出发,对国内外赫哲族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出版发行以及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研究的情况进行历时梳理和综述,同时结合现状提出展望与期待,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是陕甘边、陕北红军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一年。二月陕甘边、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敌人对于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深感不安,故决定对陕北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一连解放六座县城,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引起敌人更大恐慌,国民党蒋介石随之进行第三次“围剿”。这一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也在陕北恶性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肃反运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纠正了这个严重错误,使陕北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在学界所称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作家及作品的民间传说,这些资料对于反映古代文学作家及作品在民间的状况,丰富和深化古代文学研究与评论,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史,以具有宏大规模与高度价值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出版作为它最后的光辉篇章。[1]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三家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和相关文件。1985年1月成立总编委会办公室,1986年5月组成总编委会,随后又将这三套书纳人十部文艺集成和志书之中,作为国家艺术学科的重点科研项目(除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外,尚有民族民间歌曲、器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舞蹈五部集成和戏曲志、曲艺志两部志书)。经过…  相似文献   

13.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36年冬,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在陕北保安县生下一个女孩。一天,邓颖超见依偎在贺子珍怀里的孩子"哇哇"地哭;就抱过来说:"真是小娇娇呀!"毛泽东听邓颖超这么一说,想起了《西京杂记》中"文君娇好,眉色如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体系的著作已经出现了四种,分别是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和最新出版的祁连休先生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这些著作确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故事的成型过程,对四则故事进行文学性考察。围绕人文主题分析和研究人物、特殊物象和情节构建的神奇色彩,探讨人物背后的价值观,四大民间故事表现出对封建势力中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打破,对人性中自由爱情的树立,"类大团圆"结局,进一步表现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大民间故事的流传也影响着当代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华美德的延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自由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多被看作是作者的婚恋理想寄托,但其中仍然有不少篇目保留着浓厚的民间故事的特点。本文以《小翠》为例分析《聊斋志异》的民间故事特点。认为《小翠》在叙事视角、叙事程式上符合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是多个民间故事类型的组合;故事的主人公契合民间故事的审美趣味,流露出《聊斋志异》浓郁的民间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搜集、整理出版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传说和其它种类的民间文学艺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诸如才布喜格、莎仁格尔勒的《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乌云毕力格、跃进等人的《海西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西州卷)、《海西民间谚语》(同上)、《海西民间歌谣》(同上),齐·布仁巴雅尔,却苏荣、图格等人的《德德蒙古民间文学精华集》(内部资料)等,共发表故事传说290篇,其中只有几个故事是重复的。当然,这些故事也只是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的一部分。据乌云毕力格同志说,《海西民间故事集》中的145则故事是从已经搜集到的500多则故事中挑选出来的。可见,海西蒙古族民间故事之多。  相似文献   

19.
在民间故事分类里 ,类型名称为“命中注定的妻子”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流传 ,而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则是中国的《定婚店》和《灌园女婴》 ,但就故事的合理性看 ,印度应该是这一类型故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赶牲灵》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它对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恰到好处地运用、陕北方言巧妙地改造与运用、陕北地理状况和风俗人情地描述以及对众多陕北民间人物人生历程地描写,彰显出了地域性与文化性、悲剧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三个显著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其对政治、武打和战争的淡化既避免了落入俗套,也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这也正是《赶牲灵》最独特的地方。《赶牲灵》独特的艺术特色让人感受到了小说别样的艺术特色与韵味,也读出了生命的痕迹,人生的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