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朝的统治思想并非法家思想,秦政之误的思想根源在秦始皇置换以后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思想管制使秦失去了调整统治政策的可能性.秦政向汉政的转变开始于思想控制的改变,黄老政治保证了思想意识的开放,思想家的"过秦"和对现实的分析促进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为政治的统一,思想意识也逐步地趋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秦统一后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礼和仁政德治,因此有一个注意发展生产,为政宽缓的儒法并用时期。但始皇三十二年以后,“内兴功作,外攘夷狄”,统治思想发生变化,儒家思想被摒弃,据此,秦代的历史应划为前后两个时期。秦王朝统治思想变化的原因,一是因为以秦始皇为首的无数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军功地主掌权,导致秦王朝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对内实行大规模的徭戍征发和酷烈的专制主义统治;二是因为仁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在统治理论方面所体现的相对性和弹性机制,儒学所强调的君权、父权和夫权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随着秦王朝大规模的租赋徭戍征发,具有相对性特点的儒学与秦王朝的现实政治发生冲突,必然遭受专制皇权的打击;三是专制制度缺乏必要的制衡因素  相似文献   

3.
管峰 《学术论坛》2007,30(7):19-22
贾谊是汉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总结秦亡的教训,考察汉初以来黄老无为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以"道"为最终依据,建立了以儒法并用为特征的政治哲学.其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思想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贾谊的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统一、文明、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后世所瞩目.研究贾谊的政治哲学,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汲取更多的营养.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法家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4,(9):96-103
法家学说经历战国时期数次政治试验 ,在秦国获得成功。秦王朝统治时期 ,法家理论得以全面实践。秦的短促覆亡 ,使得政界和学界都特别看重法家学说的负面影响。然而从出土文献资料看 ,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 ,又体现出对秦代法制的继承。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空前上升 ,但是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宣帝所谓“本以霸王道杂之” ,就反映了这样的影响。东汉末年 ,法家学说的文化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又得以重新上升。  相似文献   

5.
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全民起义的怒潮中,土崩瓦解,短祚而亡。继秦而兴的西汉政权,为了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君臣上下曾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其中,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这就是“攻守异势”说。首先标揭出这一命题的是汉初政治活动家陆贾,对此进行深入阐述的则是青年政论家贾谊。他们的共  相似文献   

6.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包括二层含义 :一是西周的政治统治格局 ;二是地理结构 ,即政治统治格局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形式。目前有关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的成说都有一定的缺陷。王畿是不存在的 ,“中国”(成周 )也不是天下唯一的政治中心 ,“周邦”不是天下之一邦 ,西周不是“周邦”与“万邦”并存的天下格局。西周的政治地理结构从政治统治上说是 :以周王为中央权力核心的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周王朝分封建立诸侯国 ,对诸侯实行统治 ,四方诸侯国国君直接统治诸侯国。从政治地理上看 ,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是周王及中央机构所在的三个都城 ,从这里统治天下 (四方 )。  相似文献   

7.
秦、汉“太上皇”名号虽同,然两者在政治文化内涵上却呈现出差异化。秦始皇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更多是承袭三代以降血缘贵族统治下,对于祖先宗庙神灵的礼遇与尊崇,所彰显并遵循的是基于血缘宗法的家人父子礼。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不仅使得“家人父子礼”向“朝廷君臣礼”转化,更是旨在解决传统“尊尊”“亲亲”观念与现实政治中子为王、父为臣的皇权政体之间的冲突;同时借尊“太上皇”以宣扬孝道孝治,为专制皇权增添人伦礼制色彩,由此强化中央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即西汉“太上皇”更多的是从其时皇权政体的建构出发,旨在服从、服务于皇权政体的需要,较秦“太上皇”有着更为精心的政治考量。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国家获得民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体现。西汉初期,为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稳定统治,统治者构建了"秦亡汉兴"的"天命"政治认同理论,从思想信仰方面引导和稳定了自"秦失其政"以来的紊乱民心,为西汉的政权建立和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后世典范,其构建模式对我们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王朝为何传至二世而亡?它的原因是什么?“四人帮”的反革命喉舌之一——罗思鼎煞有介事地宣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怀着不同的政治目的探讨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的问题,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这番说教恰好是“四人帮”的自我暴露。“四人  相似文献   

10.
从张家山汉简看楚汉法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万进  吴亮 《中州学刊》2002,(4):136-140
张家山汉简为研究楚汉法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历谱“新降为汉”之“汉”是指刘邦刚刚建立的汉王朝 ,而非公元前 2 0 6—前 2 0 2年间的汉王国 ;《奏谳书》“楚时去亡 ,降为汉”之“楚” ,不应仅限于“楚汉战争之楚” ,还应包括陈胜“张楚”之楚、楚怀王“义帝”之楚 ;“楚时去亡 ,降为汉”反映了汉王朝建立之初官方和民间对汉王朝法统的看法 ,并对西汉文景至武帝时期汉人对楚汉法统关系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或则从中吸取营养为其所用,或则引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定国安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黄老思想在宋初得以流行,已渐渐地为史学界所承认。但是,宋朝初年为什么实行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在宋初流行显示着什么特点?在宋初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目前还叙述得不多,现将有关问题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陈玉屏秦亡后直至汉初,一度重现诸侯裂土分封的历史场面。其是非得失,史学界多年来众说纷坛。近年来重读史籍,颇有新的体会,故撰成此文,就教于学界同仁。(一)西周实行裂土分封制的社会历史原因秦始皇二十六年,秦逐一灭掉东方六国,一...  相似文献   

13.
法家文化与秦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它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秦孝公时期,商鞅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法家文化在秦国的主体地位;秦始皇时期,由于过度迷信并片面使用法家文化,实行君主专制,崇尚权术,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二世而亡,同时也扼杀了法家文化的优点,极度膨胀了其不足。秦兴于法家,也败于法家,甚为遗憾!  相似文献   

14.
萧映朝 《理论界》2010,(12):172-175
关中地区曾经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中国最伟大的王朝而作为中国古代前期和中前期的统治重心。从政治地理学视角观察,它也自然成为这些王朝的核心区。而这一核心地理单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趋势,这表现为其对周边具有亲缘地理单元的扩展而使其成为关中地区控制全国的战略纵深,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关中为核心的地理单元群,而巴蜀地区则在这一地理单元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地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大都说汉初六十余年的政治是黄老政治。就是那些善为趋时之言的人们,他们有意识地说汉初承秦之制,亦是大力推行法治,而那时的法治,是披着道家外衣的法治,是外道内法,总得同道家的思想,即那时的黄老思想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是由于那时疲敝已甚的社会形态,迫使政治上不得不施行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的政策。体现这种政策的思想,不仅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而是道家。道家总的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从无为而治出发,在政治上必然是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而不是法家的严刑苛法,或是儒家的兴礼作乐。因而,所谓汉初的黄老政治,是代表一个时代的精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封建社会排斥异端邪说的强抑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历代王朝除了通过控制教育和录用选官①等手段来确保适应专制主义要求的思想(汉武帝以后基本上是儒学)的独尊地位以外,还运用国家政治权力,严格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一思想,以此来作为中国社会高度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并对种种离经叛道、侵犯皇权的“异端邪说”,予以残酷打击和压制,以严刑峻法来防止土林之中一切稍有偏离正统思想的举动,亦即实行对思想文化的强抑制,这种强抑制和学而优则仕的选官机制,构成了封建社会文化专制主义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得以绵延…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年 ,黄老思想十分流行 ,甚至一度为统治思想。其时的儒学家也多采黄老之说 ,使其与儒家思想并融。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就吸收了大量黄老思想。他在引《诗》时 ,又同引《老子》 ,使儒、道二家经典同存于一章之中 ,而所引《老子》与《诗》 ,在同章中都是与同一人事或道义相发明的。这种对《老子》的引用 ,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西汉初的儒家对黄老思想的认同 ,以及儒、道典藉并存而不悖的观念。韩婴着重关心黄老的治国、养生理论 ;他在采用黄老观点时 ,往往与儒家思想相发明 ,以黄老来说明儒家 ,其基本立场仍是儒家的。这种情况是汉初与民休息的政治方略的理论需要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互绌互补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思想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人三策”与儒学复兴秦亡汉兴,汉室乘秦之弊而得天下,不能不认真思考和总结秦王朝短命天亡的教训,以寻求汉家天下长治久安之道.汉初兴黄老清净无为之学,得以有“文景之治”之初步繁荣.殆至武帝时,无为之学已不能适应亟待建立大一统政治秩序和强比中央集权之要求.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诏,广泛征求文学之士的意见,以确立新的治国原则.董仲舒以“贤良”三次应用上策,提出了复兴儒学,以儒家思想整合社会秩序的对策。三次对策即与汉代儒学复兴关系重大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对策一中,董仲舒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  相似文献   

19.
隋唐王朝统治时期,对高丽进行了多年连续不断地战争.隋炀帝由于连年用兵高丽,不断征发徭役、兵役,从而引起国内阶级矛盾的极度尖锐,邹平民王薄据长白山,首举反隋的旗帜,全国各地反隋义军风起云涌,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唐王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又数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亦屡告失败,从而遗恨终生,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因乘高丽的内乱而征服之.要知,从隋至唐,为什么不断地发动对高丽(包括对新罗)的战争呢?隋炀帝因用兵高丽而身国俱亡.唐王朝是在隋未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作为唐王朝统治初期执政者的唐太宗,亦算得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隋朝因何而亡.为了加强与巩固李唐封建王朝皇权的统治,他常以“亡隋之鉴”来时刻警惕自己,为什么又接连不断地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而踏着亡隋之辙呢?笔者兹试对这个问题以其有关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提出个人粗浅的、尚不成熟的某些意见,以就教志于有者.  相似文献   

20.
秦律是古代中国首次成为统一集权国家过程中得出的制度性结论,但它的制度价值直到现在都没得到正视.秦律的特点是对政治秩序绝对维护,秦律由此得到政治的功能性支持.但其也符合规范价值的辩证关系--当时的政治、经济现实使人别无选择,政治和法律必须合体而存.人们均知秦律随秦亡而亡,却罕有人知秦因倚秦律而兴,背秦律而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