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翻译"钦定"现象是指以国家或教会最高统治者名义对某一译本或其翻译、制作、发行、阅读等实施权威化的过程,即译本法定化过程。圣经的传布和基督教的传播得益于圣经翻译"钦定"现象,圣经翻译"钦定"史料显示圣经钦定现象呈现出单语钦定传承性、多语钦定并存、宗教政治性显著的特征。圣经翻译"钦定"现象作为温和的权力争夺方式,通过"钦定"赋予译本特定的符号,进而在大众对这一特定符号的"误识"过程中实现了译本权威的建构。圣经翻译"钦定"现象的"误识"效应,反映了宗教政治对宗教文本强力操控的运作机制,也是符号权力合法化,并对宗教政治、宗教传播,甚至译本所处的社会文化、认知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出版后即在美国获得成功.该译本虽在国内曾一度受到诟病,但是在西方读者中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结合历史语境,从文本特色分析出发,认为译本在文学范式、叙事形式、形象构建和语言特色方面所体现的多维度的陌生化取向,是译本赢得西方读者喜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各种意识形态纷繁芜杂的时期,各种思潮的碰撞给翻译文学带来了生机,杨缤女士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译了<傲慢与偏见>.她的译本是该作的首个中译本.鉴于尚未发现对此译本的研究,拟通过对该译本的分析,从选材、翻译策略的角度证实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控.  相似文献   

4.
西方古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哲罗姆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并使《圣经》在后来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该教在1546年宣布其为教堂认可的版本。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哲罗姆提出了翻译要“活译“、“要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反应了其本人为了顺应读者、宗教权威及其自身翻译风格的需要。本论文旨在对其《圣经》翻译中顺应倾向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文学翻译有着较高的解释力.此文通过对<红楼梦>中<女儿曲>等诗词曲赋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认为,"互文性"与"可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文"程度高的文本其"可译性"往往较低.  相似文献   

6.
圣经翻译实质关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释,虽然圣经译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原文,但是,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教义认知往往左右着他们对圣经的翻译和诠释,因而翻译本身并不能排除教义偏见的影响.不仅存在翻译者的一神论教义与原始文本的多神教线索之间的张力,即把一神教信仰强加到译文中;而且,译者还有可能通过不恰当的翻译异化与魔化“他者”的文明.例如,中文和合本圣经跟随英文钦定译本将圣经里的海怪(“dragon”)翻译为“龙”,就是这种不恰当翻译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7.
关于戏剧翻译,尤其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研究一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是可以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二是可以作为舞台演出的一重要部分.本文从<推销员之死>两中译本为个案作为研究,对戏剧语言翻译从多角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晚明至清中叶,虽然《圣经》汉译并未成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首要目标,但仍有传教士在译经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出版了一系列源于《圣经》的节译、编译文本,更有人克服罗马教廷和清廷的限制,尝试翻译整部《圣经》。近期学界较为关中文作者简介:注清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 1735—1813)所翻译的译本,主要探讨其汉文版——或称为《古新圣经》——的译经原则和方法、白话文体特色,并扩展至对其满文版传抄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满汉合璧版的语汇和文体的研究。不过,贺清泰译本在后世流传的情况相当复杂,目前尚有多种满文及汉文抄本散藏于各地,相关研究仍存在疑问和疏漏之处。本文以文献考证为主,辅以详细的例证解析。一方面追溯贺清泰译本各版存世抄本的次第源流,其中包括笔者新发现的一种汉文抄本,以全面展示这部天主教译本的传播网络。另一方面,重点考察在此前研究中被忽视了的满文版与汉文版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多方面实例阐明汉文版的相当一部分经卷——尤其《旧约》部分——的翻译是以贺清泰先行完成的满译文本为直接参照,而非通常认为的以标准版武加大译本为源本。综合考察贺清泰译本的形成、传播及各版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版本校勘工作,也会将新的角度和方法带入文本分析,进而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清代天主教传教士在困境中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译经活动。  相似文献   

9.
<周易>理雅各译本和卫礼贤/贝恩斯译本是<周易>重要的英译本.这两个迥然各异的译本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译者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过程,采用了不同的解经角度和译文体例,从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译文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英译《道德经》看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道德经>为中国传统典籍之代表,以威利和许渊冲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体风格、语义内涵和文化意象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英译典籍中文化传译的保真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典籍翻译的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前提下,本着对源语文化负责的态度,力求在传递原文的书面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同时,再现原文本的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