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的太行山上。北界昔阳,南连左权,东临河北省邢台县,西北、西面儿、西南跟寿阳、榆次、榆社接壤。和顺方言语法有些特点,本文讨论其中的表音字“圪”,助词“哩”,形容词程度差别的表示方式,近指、中指和远指,语气助词“哇”等五个问题。壹表音字“圪”“圪”音  相似文献   

2.
"圪、日、松、球、扑、忽、黑"是晋语特有的一些词头。"圪"词头虽在晋语山西方言中有表"小"的意思,但在陕北方言中无表"小"的语法意义,只起表音作用。"日、松"诸词头虽仍处在表音表义两兼的阶段,但语义正趋于淡化,表音功能正在加强。  相似文献   

3.
陕北方言“圪蚤”、“圪搅”、“圪弯”中的“圪”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词缀,或者是表音字,其实,陕北方言中的“圪”原本不是用来构词的,它只是晋语准黏着成分“圪”字发展演变的一个历史层面,它的本真形态是准黏着成分,来自阿尔泰语,非汉语固有的构词成分.陕北方言“锄达给下”、“扫达给下”、“吃达点儿”中的“达”,与晋语准黏着成分“圪”有着相同的特点,相同的发展演变规律,二者相互印证,表明“圪”或“达”并非孤例.  相似文献   

4.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河南南阳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以"圪"字为语缀组成的词,文章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进行分类,分别列出其形式,诠释其作用,并与获嘉方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南阳方言中以"圪"字为语缀组成的词。  相似文献   

7.
在文水方言里存在着丰富的以“圪”字为起头的词,本文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分释“圪”字词及其作用。文中“圪”字词条目用字,有的与词义有关,有的只是当地的同音字;例句用当地的方言句式。一、以“圪”起头的名词  相似文献   

8.
异形词主要有七个来源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种是全部由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单纯词以及由纯表音字与非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词。这一类词重音轻意 ,用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使同一个词形成多个不同的词形。另一种是使用音同 (音近 )义通的字如使用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其次还有五个方面可能产生异形词 ,其中通用辞书编写人员用词用字的倾向性和政府语言政策变动可以形成系列异形词。制止新异形词产生的主要方法是保持语言政策的一贯性 ,推广普通话 ,提高全民用字用词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9.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0.
关中方言区大部分地点方言有儿化现象,相对看来,西安、商州、武功、户县及其附近地区儿(化)尾词较多,扶风、眉县及其以西儿尾多自成音节,且儿尾词较少.西安等处单音节名词重叠成AA式后有小称作用,加上儿化作用又兼爱称,加上子尾无爱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西安等方言点子尾词为最多,且名词、形容词、量词可带子尾.关中方言的头尾与普通话特点基本一致.关中方言有一批能产性较强的形容词后缀,构成了形容词生动型."圪"字的使用范围由晋语区延伸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等处方言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宁武方言四字格成语的构成特点,将其分为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和圪字式四种类型,并列举大量的例子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同音字、方言字和训读字流行在粤东地区,使用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潮汕话,早已被公认是形成较早的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它不但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如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有入声等等),而且还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这使得它同普通话在语音上、词汇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因而,不少潮汕人搞起方言文学创作或方言研究,要记录潮汕方言词时,便惊呼潮汕话“有音无  相似文献   

14.
宋本<玉篇>中有大量换用音符形成的异体字,其音符换用方式有4种:换用音符字的异体或俗体;换用同音字;换用近音字(音近程度不同,分7类);换用读音不同的字.大多数异体字换用音符时考虑了音符字的表音作用,但也有部分没考虑表音作用.原因有三:或因简省音符,或因类推选择了特定的音符,或因崇古对音符已不表音的传承异体字不作改变.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可能是根据当时的方音或某字已失传的读音而换用音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表音、表意功能的角度考察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首次提出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应分为意符字、意音字、记号字和半记号字四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汉字创始以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走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一、对语音音系自身的研究与应用从汉字的造字和应用来看,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以象形为基础,所创造的汉字一般讲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象形”“指事”“会意”中有音。假借摆脱了汉字形体表义的束缚,使汉字走上了表音的道路。假借字(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同音通假)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语中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对语音的表义功能的深刻认识。形声造字法,是自觉地运用汉字的表义功能和表音功  相似文献   

17.
汉字作为一个文字系统,其性质是由其基本单位的性质决定的。本文借鉴"字素论",认为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素。汉字字素可分为表意字素和表音字素两类,研究汉字的性质就是要深入研究表意字素的表意方式和表音字素的表音方式。对汉字表意方式和表音方式的认识,必须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字的比较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怀远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属江淮官话洪巢片,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怀远方言中存在一批由"不表义入声音节"担当前字的分音词,其特点与晋语分音词极其相似.在描写怀远方言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列举常用分音词,以对深入讨论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0.
“圪”非词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方言中,有不少词语的第一个音节都读作近似于“圪”的音〔注〕。这种情况早为研究者所注意,已有不少人撰文论述,把这种“圪”看作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词头,认为这是晋语的一个特点。可是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就某一方言区的语例进行横断面的罗列排比,并未作过纵向的历史考察,对于这种“圪”的多维的系统研究就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