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泽东的人民内部分层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阶层人民群众一道为民主革命胜利而共同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分析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科学内涵和理论特色,既是创新毛泽东思想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各阶层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吴志菲 《中华魂》2013,(14):25-2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图发展,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与一篇光辉著作的诞生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们一起开挖另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毛泽东闻讯后默然良久,下  相似文献   

3.
论江泽民同志的人民群众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江泽民在就任党的总书记的十三年时间里,时刻情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履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了系统的关于团结、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讲演,号召全党全军为人民利益工作,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讲话经过整理形成名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影响深远。《为人民服务》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方面工作中,“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新时代重温《为人民服务》及其思想,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诞辰活动舞台上的一大纪念符号。通过共产党和rL&-e._口,中共诞辰纪念活动成功地建构起来“党的领袖”和“人民救星”的红色伟人形象。两种话语模式的表述,传递出毛泽东在政治、情感方面的二重成分,不仅促使了全党高度团结和统一,而且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毛泽东形象建构亦展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崇拜因素。  相似文献   

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党员干部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更不允许形成一个鱼肉人民的特殊阶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决同违背这一宗旨的各种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腐败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对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反腐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方面更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人民创造历史、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等内容,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党一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文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关怀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9.
蒋永清 《中华魂》2011,(6):18-20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讲过的话感到更受教育,他说“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90年来,我们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共产党人涌现出来,成为我们党的栋梁之材,成为中流砥柱,值得我们广大党员群众永远怀念,永远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三代领导核心“人民根本利益”论述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广大人民的忠实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惟一宗旨。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必须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方法。轻视群众 ,脱离群众 ,不关心群众的冷暖安危 ,就会走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直至跌入腐败的泥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改进党的作风 ,彻底惩治腐败 ,这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对“人民根本利益”作了不同的论述 ,但其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来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毛泽东倡导为人民服务,并把它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至上是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做人民公仆,是毛泽东的人生准则.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原则,把人民利益引入社会主义范畴,是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最高体现;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提倡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力求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江泽民指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讲政治、讲正气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提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在文化工作中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他提出了加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如办好各类学校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开展学习运动以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贯彻统一战线方针以调动各种积极的力量,认真做好报纸、艺术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官兵,在深入调研了解群众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用铁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凝聚民心,从而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懈努力的历史,是代表先进文化不断向反动腐朽文化作斗争的历史,是教育和组织人民为实现自身的解放和根本利益而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要认真总结党在坚持"三个代表"方面的得与失,保证党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本大源”是湖湘文化的传统,“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原道、卫道乃至殉道成为湖湘文化规约下湖南士人人生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毛泽东、蔡和森等灿若星河的一大批“五四”时期湖南有志青年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与他们在湖南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原道”精神密切相关。在“五四”时期短短的6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经历了反袁、驱汤、驱傅、驱张,湖南自治运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反日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湖南人一个探讨“大本大源”的“原道”过程,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链条。而“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则成为这一历史转换、文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这一代人才渡河之舟桥,冶炼之熔炉,砺剑之硎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对毛泽东鲁迅论的阐释,以教条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捍卫者沉湎于权成经典的重复、印证而裹足不前,以“反叛旧的意识形态权威”为指向的解构者在“熊瞎子掰包米”的逻辑思维制驭下频频失足,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宗旨的重构者则立足于现时视阈和历史视闽的融合而颇有建树。要实现“现代人追逐着自己的目的”,研究者需要走近鲁迅,更需要走近毛泽东,毛泽东鲁迅论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共对富农的认识历程及政策演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中共对富农概念的界定、富农的性质是封建剥削者还是农村资产阶级的判断以及富农的划分标准;中共富农政策从打击、中立或联合到保存、限制直至消灭富农的演变轨迹;共产国际、联共(布)如何影响中共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制定,中共如何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张闻天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对富农的认识及其差异性。虽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如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缺陷,且大部分研究只是还原历史真相,对中共富农政策演变对于历史上中共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当前农民政策实施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的研究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指南.其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突出强调了以坚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科学地提供了检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