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14个指标,使用聚类分析将28个地区分为三组。利用198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三个区域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计算收敛速度,并对影响能源效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不存在σ收敛,但三大区域存在“俱乐部收敛”;区域Ⅰ收敛速度最快,区域Ⅲ收敛速度最慢;经济发展水平、公路营业里程和市场化三个变量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能源禀赋、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工业化、开放程度、城市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和就业结构均起阻碍作用。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向低效率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化水平;控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尤其要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提高落后地区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省能源发展增强对标意识和赶超意识,亟需构建一套可追踪、可评估、可勘测的中国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从能源保供、能源消费、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四个维度展开,界定16项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以此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进行测算分析,并预测2023年变动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整体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小幅波动中稳步向高水平迈进,并呈现省际差异缩小态势。2022年,广东、江苏、北京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山西、内蒙古在能源稳价保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川在应急、调峰等系统调节方面能力严重不足。预期2023年头部省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尾部省份稳中向好,而中后部省份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智能工业转型和能源转型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实现协同转型。利用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智能工业转型与区域能源转型互动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动效应的存在性并研究互动关系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智能工业转型和区域能源转型的演化特征及互动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7—2020年间,智能工业转型与区域能源转型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效应;智能工业转型对区域能源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企业效益,而区域能源转型对智能工业转型的影响则源于政策驱动;融资环境、企业运营和环境政策等变量对这种互动关系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其驱动因素区域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合理判断,从而制定差异化的对策。使用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运输、消费的全产业链及气候因素着手,建立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差分GMM、系统GMM和偏差校正LSDV方法分别对全国和地区的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消纳目标、经济和人口因素、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电力调出量及气候因素在全国模型中都表现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化石能源的使用、火电占比、环保支出和电力调入量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呈负相关。地区模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及气候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对化石能源依赖较高的省份,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促进当地可再生能源发展;气候因素中降雨量会促进水电大省的发展,而日照时长则阻碍其发展;对于光电大省,日照时长则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时间趋势上来看,变动也比较复杂。为找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利用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控制力和教育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改善有显著正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则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变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危机不但要靠先进技术和健全制度,更要依靠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而能源教育事业的推进与实施有赖于教师。从政府机构、民间非盈利组织和能源相关企业三方面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后发现,这三类机构借助为举办培训班、提供资金及先进资讯、开发课程、为优秀者提供奖励等措施推进教师能源教育。这些先进经验为我国教师能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现有研究地区生产效率的国内外文献大多未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且未能剥离外部效应及随机误差对效率值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采用加入能源环境因素的三阶段 DEA 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绿色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对投入变量进行三阶段调整后,整体绿色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若不剔除外部效应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各地区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被高估;除江苏、山东、四川三省外,绝大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阶段,很多企业并未实现规模经济;从各区域的情况看,华中地区的绿色生产率水平最高,西南地区次之,西北地区最低,传统的将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统一作为西部地区处理的方式,掩盖了两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小企业适度规模发展、加强地区绿色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消费端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综述,结果发现:(1)主要呈现出国家层面研究为主、全球层面研究显著增加、省市层面研究开始出现的特征,且国家或省市层面主要聚焦于中国;(2)相比完全隐含能源强度,现有文献更为关注完全隐含碳强度;(3)研究由不区分终端消费向细分各终端消费发展,隐含在出口中的完全隐含碳强度受到了重点讨论;(4)部分研究侧重于局部,比如深度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的部分经济部门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生产网络中传输的关键层级;(5)进行完全隐含碳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展开剖析。现有研究框架未来可以扩展到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防止因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我国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将立足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分析其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希望能为我国的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强大的动力,是引领清洁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水平、碳排放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度及化石能源消费量等数据,通过STIRPAT模型,综合考虑横向空间维度及纵向时间维度,就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的正相关的特点。(2)总体而言,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区域而言,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中占主导作用。(3)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以及化石能源消费则显著增加碳排放量。提出促进区域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弃风弃电问题以及寻求供求平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后续的发展空间,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从碳中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角度出发,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别检测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并分析能源禀赋、制度差异、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密度、区位因素、资本因素、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能源禀赋、制度差异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密度、区位因素、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因素与能源效率呈弱正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呈强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而技术效应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辅之以提高经济密度、淡化行政干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等不同策略能更好地提升能源效率,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能源丰富的地区更应该强调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而经济发达地区和拥有优势地理区位的地区则更有经济能力采用节能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到 2 0 5 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预计高达 5 0亿吨标煤 /年 ,这使未来能源发展面临国内常规能源资源供应不足 ,石油供应缺口巨大、城市需要大量清洁能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巨大的国际压力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进行研究分析后 ,提出了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以煤为主多元化的清洁能源战略 :一次能源结构中煤仍将占 40 %以上 ,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填补国内常规能源资源供应不足 ,采取以合成燃料为中心 (以煤制合成气为基础 )的清洁煤战略 ,实现城市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2016—2021年发电、用电数据,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力生产供应结构变化、新能源业态发展、用电量增长重心的地区转移、电气化水平提高、用电结构中改善型用电增长、电力市场化机制的发展情况,得出我国电力结构在持续优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分析2005—2021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说明了电力行业结构的优化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承诺做出了积极贡献,进而依据目前电力行业结构转型的趋势预测电力行业对碳减排的贡献;其后,从我国资源禀赋特点、煤电托底调峰功能、大规模能源接入、产业结构调整、电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能源电力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度2011—2018年中国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结构固化,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可以使能源强度降低0.26%,作用强度具有边际递减特征;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是发挥数字经济“抑制”作用的主要渠道。上述“抑制”作用在能源分类、数字经济分维度、能源强度分解和分区域检验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相似文献   

17.
相对贫困已经成为中国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能源领域,中国已消除初级阶段的绝对能源贫困,但用能水平低、用能结构差、用能能力弱等现象所反映的相对能源贫困问题仍广泛存在。基于能源贫困定义和相关理论分析,从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相对能源贫困指数,对2010—2021年中国各省份相对能源贫困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k-means算法对各省份相对能源贫困水平进行聚类,根据数据特征提出了分区域、分等级的相对能源贫困预警标准。结果显示,在时间演化方面,2010—2021年间全国平均相对能源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相对能源贫困水平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吉林、黑龙江、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7个省份为能源贫困红色预警区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1)构建相对能源贫困治理过渡保障机制;(2)建立相对能源贫困区域一体化削减体系;(3)完善相对能源贫困动态分区分级阶段性预警标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可再生能源首要性和优先性的充分认识,德国选择了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战略,并提出了积极的能源转型方案。明确的上网电价、灵活的电力市场以及多领域市场开拓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道路上取得明显进展。能源转型也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其中成本、技术及利益调整等难题也困扰着德国。中德两国面临着相似的能源与环境挑战,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对推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超传统性的分化状态、显著的扩散效应以及结构优化和创新实力成为发展新引擎等新特征,面临区域经济平衡约束、动力制约及结构性制约三个方面的制约条件。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发展路径及政策转型两方面推进,在发展路径方面,应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构建新增长极、创新发展战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政策转型方面,应从数量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转向质量效益型区域经济政策调控,从区域经济增长极政策调控转向区域协调发展调控,从区域转移调控转向区域内生创新调控,从区域需求管理调控转向区域绿色供求动态平衡调控,从非均衡区域经济政策转向区域均衡经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效率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油气能源效率,对于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实现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运用非期望产出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2001—2016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以此分析中国及各区域全要素油气能源效率。研究得出:(1)中国油气能源效率持续提高;(2)油气能源效率水平及其差距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3)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油气能源效率差距逐步缩小。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响应绿色发展要求,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2)明确能源商品属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3)以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效率提升;(4)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合理规划能源发展布局;(5)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推动能源效益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