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虚”和“实”是历史小说创作中必然面临的两个问题,而正是“文”与“史”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历史小说在创作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古代历史小说分化为了“信史”和“贵幻”两种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理论和小说文本,它们都是历史小说创作者本身历史观念的具体呈现。通俗性、娱乐性和道德教化是两个流派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小说文体走向独立、创作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小说虚实观也呈现出因循与创新并存的局面。唐宋时期小说虚实观有沿袭前代小说理论注重“实录”观念的成分,同时不断拓展延伸,走向新变,虚构手段及其美学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反映了随着小说文体革新小说虚实观念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做的贡献 ,包括其小说理论、小说辨伪和小说整理等方面。他对于古代小说的论述多见于《少室山房笔丛》一书 ,对后世影响颇大 ,除了对小说理论颇有建树之外 ,在古代小说的辨伪、小说的整理和创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胡应麟的小说理论 ,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 ,“不像同时的许多小说序跋那样 ,直接与某部作品联系 ,而偏重于在对古今小说广泛考校的基础上作理论的归纳与阐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小说观和对小说的分类。他首先指明了汉代的小说观念和现在他眼里的小说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惩劝与教化;儒教对传统小说之影响张振军儒家封建思想对我国占典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牢笼了我国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理论和创作。至明代中期,“泄愤”说的出现。打破了“惩...  相似文献   

5.
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①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②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③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懋澄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言小说作家,所作《珠衫》、《负情侬传》等屡被改编为通俗小说和戏曲。贯穿宋懋澄全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纪实性强,主要表现在两类作品中:时事类纪实作品和人物传记类纪实作品。宋懋澄文言小说的纪实风格在明后期小说创作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通变”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观念,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历代关于书法创作中“通变”的理论,指出古代书法创作中的通变关系的内涵、古代书法创作的通变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作为书法“通变”的基本方法,应在当代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明代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不但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绿野仙踪》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创作明显受到明代小说作品和创作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它的自寓性创作目的是明代小说创作的延续;主要采用的金线串珠式和列传式结构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的影响;它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到《水浒传》《金瓶梅》等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故事素材都可以在明代作品中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江守义 《学术界》2024,(2):114-122
古代小说接受主要表现为评点,评点形式的运用与接受者的伦理处境有关。以明代历史小说为例,商人伦理和商业伦理的形成,让一些文人乐意成为书坊主,评点成为书坊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部分士人形成小说可“补史”和“文无愧于史”的观念,进而加入到评点队伍之中,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书坊主和士人在中晚明社会的伦理处境中展开合作,让评点成为明代历史小说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冯保善一炫学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特有的创作现象。所谓炫学小说,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小说创作炫耀学识才情,卖弄博学多识、广见多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以小说为度学问文章之具”,“欲于小说见其才藻之美者”。(《中国小说史略》)以文...  相似文献   

12.
唐宋“虚实”观的发展与文学创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经魏晋六朝实现由哲学向文学的重大转化和初步发展后,其内涵在唐宋时期又得到了全新的推进和提升,具体表现为文本风格和欣赏接受两方面。这不单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与大量批评家的总结分不开,更与当时的文学创作关系密不可分。唐宋的文学活动为“虚实”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唐宋创作风貌、诗人与创作、批评家与理论主张等方面,以王维“空灵”诗风为个案,剖析了“虚实”在唐宋的发展概况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从中见出中国古典艺术“尚虚贵无”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模式”的研究与研究的“模式”——评曹萌《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李永祥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里,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研究,是有些门庭冷落的。它远不如诗文词曲,也不如杂剧传奇、长篇小说。究其原因,我认为,仍旧有残存的轻视市井文化的文学观念作怪。自宋元话...  相似文献   

14.
《水浒全传》是罗贯中在“施耐庵的本”基础上最后创作完成的。他把《宣和遗事》和吴读本《水浒传》所写“四大寇”中的“河北贼高托山、山东贼张仙”改写为“田王二传”,借以寄寓自己的身世情节以及对明太祖屠戳开国功臣的感慨。罗贯中在“征田虎”部分塑造了一个隐士人物“许贯忠”,把自己的形象、行迹隐藏于这个人物的描写之中,因而“许贯忠”即罗贯中的虚象。本文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新发现的碑刻文字和方志记载为证,考明了“许贯忠”和罗贯中之间的虚实关系,从而发见中国古代小说的作者大都隐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提出了一条探求古代小说作者之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是文言小说的共同观念,并非是史家小说观念与文家小说观念的实质性区别。在文言小说的实践活动中,“信”一直成为作家的心理潜动而影响其创作活动。但是,“信”并不摈弃虚构,只不过采取了“取信”的叙事策略而达到了“信”与构想的巧妙重叠。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说技巧论的形成是明清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叶昼、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以大量的笔墨对小说的艺术技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总结出一整套内容丰富的叙事法则,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等等,成为古代小说技法理论的奠基者。其后,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继之,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虽然这些名目繁多的技巧技法,有的颇显琐碎、重复,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创作实际,但它们的出现,说明小说理论已经由对小说与社会外部联系的研究,转移到对小说内部规律的探讨,理论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小说加以价值判断和评价,而是开始更多的从审美的、技巧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一切进行鉴赏、分析和品评,探索其得失。这是古代小说理论的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无论来自“闾里小知者”之所造,还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笔,都与历史著述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其产生到发展成熟都深受着历史散文的启发和制约。不仅如此,有关小说的批评也深受史学的影响。历史学家评论小说和小说评论家以史学的尺度、标准与观念批...  相似文献   

19.
“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5,(4):97-100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个原创性的叙事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构成了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在整体上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生命基调。以“种的退化”为基点,莫言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中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异化表现出某种忧患意识。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和儿童本位观念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在传衍心性之学的同时,“江右王门”以心学作为理论基础发表文学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学观念体系。在创作门径方面,他们提倡以“师心”为途径,反对泥古不化;在情感表现方面,他们强调性情之真和性情之正;在文学功用方面,他们不仅重视文学的内在道德修养作用,而且强调其外在的经世为用价值。总体而言,“江右王门”之文学观念对“复古”“师心”“经世”等交织于明代诗文坛坫的理论命题多有关涉,既遵循儒家义理传统,又辅之以现实并发为评议,以经世为鹄的,其学理意识、地域特色以及时代针对性均见突出,对于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的梳理探讨而言,其所具有的参考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