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作家的审美思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尚怪奇、尚补史、尚劝戒这三个基本特征。本文分别描述、论析了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形成和表现,从理论表述与创作倾向体现这两个方面,勾勒出了它们的基本风貌,并由此揭示出一定的中国通俗小说作家审美思想发展上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萧相恺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小说史领域孜孜矻矻、辛勤不懈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的专著《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署名向楷)、《稗海访书录》、《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论》,以及他编纂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欧阳健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校点的《宋元...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编辑《汉文古代通俗小说序跋目录汇编》的过程中,见到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较好的版本,其中海内孤本、善本不少。校阅序跋目录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可补订某些海内外影响很大的有关书目、论著,特先拈出十余例,供读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有关书目、论著若干补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编辑《汉文古代通俗小说序跋目录汇编》①的过程中,见到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较好的版本,其中海内孤本、善本不少。校阅序跋目录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可补订某些海内外影响很大的有关书目、论著,特先拈出十余例,供读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接受理论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焦点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突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教父》汉译本为例,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通俗小说英汉翻译的特点,提出适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增强译者对译语读者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动荡的现实混乱的社会──《三言》反映的社会秩序王定璋冯梦龙是我国明代极负盛名的文学家,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翘楚,通俗小说的瑰宝。作者以深邃的眼光和通俗有趣的审美趣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关切的社会问...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在文化品格、叙事策略和结构技巧等方面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阅读纪德君先生的新作《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民间说唱与古代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是一件颇为愉快的事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这部专著的出版代表着一种意义深远的学术转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乃至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些新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话本小说序跋在为通俗小说"正名"以及"创作定位"和"创作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索,从而在明清之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体系,并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充分发展了这一理论,这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因是我省著名的美学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五部美学专著。它们是: 《中国绘画美学史稿》这是郭因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理论的力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对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系统研究的论著。作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从审美角度,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上至先秦下至五四运动前夕各个时期的两  相似文献   

11.
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了宋元以迄晚清的八百余种语体小说,介绍了它们的名称、别题、卷数、回数、存佚、版本和作者、孤本、珍本并记其行款及藏所,有的且兼录笔记、琐闻、序跋,可说是我国小说版本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与集大成之作。正如孙先生自己在《重印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所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是包括现存和已佚未见书的专门书目,在这部书里,可以知道宋、元、明、清四朝有多少作家,有多少不同色类的作品。” 虽然该书在体例编排上不无可议之处,也并非已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搜罗净尽,但自一九三三年北平图书馆铅印以来,迭经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再印增订,以至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补正,半个世纪中间,“有了此书,学者们的摸索寻途之苦,当可减少到最低度了。”(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  相似文献   

12.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既体现于作品创作倾向,也表露于小说理论。其教育倾向的内容可归纳为: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地理教育、婚爱世情教育等。造成此一教育倾向的原因主要是:身为士人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热衷以小说表现自己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文学教化观作用,以及通俗小说文体与生俱来的说教素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所体现的教育倾向在不同的小说发展阶段呈现为不同的内容和体现形式,它们构成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洛学兴起、传承时期,正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重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有了特定联系。洛学传承大致经历了鼎盛期、衰落期、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而每一阶段的思想精神和理论主张都基本成为其时社会思潮的核心,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作用于通俗小说,导致小说创作倾向嬗变。其具体表现是:一、洛学鼎盛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载"理"倾向;二、洛学中兴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崇尚封建纲常倾向;三、洛学叛逆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四、洛学复兴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尚劝戒思想倾向。通俗小说的这些创作倾向一般由小说的题材选取、人物形象、背景情境、情节结构、场面处理等体现出来。描述、说明洛学传承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可发现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出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张永葳 《南都学坛》2011,31(3):39-42
搜奇志异是古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从文言的志怪志人小说到白话的通俗演义,无不追求"奇"的效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追求"怪奇"之事到推崇"平奇"之事,继而从追求"事奇"转而崇尚"文奇",由肯定"文奇"进而称赞作者"人奇"。在以往对小说尚奇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只注意"事奇"层面由"怪奇"到"平奇"的审美转变,而对于"文奇"和"人奇"则较少关注,实际上,"事奇"、"文奇"和"人奇"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尚奇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逻辑层面,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且都受到晚明文坛崇真尚奇的文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袖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复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出版。本书以审美活动方式为纲,剖析了中国古代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范畴,对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杨洋 《南都学坛》2004,24(4):72-75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意象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是以编纂《三言》和增补《新平妖传》、《新列国志》著称的。冯梦龙之所以重视通俗小说的编纂和增补工作,与他对小说的正确认识有关,可以说是他的小说理论的实践。对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封建正统文人是鄙视的,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道听途说,为君子所不齿。因此,小说理论的兴起,比诗论、文论、词论以及曲论都要晚。直至明代嘉靖以后,随着通俗小说日益繁荣,小说理论才以序跋和评点的形式出现。如蒋大器、张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注重对诗文理论的整理、归纳和探索,而对小说的审美理论研究却重视不够,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理论比较零散,缺乏具体的审美标准,其实不然。中国古代许多小说评点家的理论批评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具体审美标准:传统诗文美学理论多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自我的生活情感体验,侧重主体自身。而小说则以生活本身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审美倾向偏重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诗文理论注重精神的思辨性和情感的抽象性,而小说则注重人物性格的审美刻划,及其情节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依托来再现对生活的审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