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医疗保险视角的老年人医疗费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2008年数据集基础上,应用Tobit多元嵌套模型考察不同类型医疗保险身份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作用。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而不是医疗保险身份因素)对其医疗费用存在显著作用,当前医疗保险尚且不能满足我国老年人群医疗健康需求,老年人医疗费用主要还是以子女支付为主,其医疗保险身份呈现出典型"不足论"的特征。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处于被压抑状态,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险额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增强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消费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但目前中国仍然缺乏对医疗保险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准确估计。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医疗保险会显著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其中,老年人获得医疗保险会平均增加医疗消费约900元/年,城市老年人获得医疗保险后医疗消费约增加1 200元/年,男性老年人获得医疗保险后增加医疗支出约1 000元/年。在估计结果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医疗保险需要与获得的非匹配性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基本医保制度底层福利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logisitic回归模型,从医疗服务利用与否和医疗服务利用程度二个层面分析了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即存在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结果表明,身体健康状况、医疗制度和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基本因素。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保证老年人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以满足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是一个难度甚大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与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风险具有巨大的活动空间,道德风险的肆虐又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甚至失控;而防范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则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相应的制度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撑能力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基于中国9个省份的实地调查,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和农户等制度利益相关者行为与意愿的视角,对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撑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工作网络等模块的支撑能力有限.而能否成功借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增强县市政府推行合作医疗的政治意愿,提高合作医疗制度平台的运行水平;并建立基于医疗供方道德风险控制的医疗费用降低机制,将决定农户从中的受益程度及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是指医疗保险费用拨付的途径和方法。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会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医疗服务需求者及医保基金经营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调节被保  相似文献   

7.
医疗服务和保险中公共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中 ,各国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发达国家具有政府筹资或组织的针对全体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 ,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美国 ,也具有政府筹资和组织的老年医疗保险和穷人医疗保险 ,而且 ,医疗领域是美国政府干预最多的领域。卫生经济学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医疗服务和保险是种特殊商品 ,而且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 ,医疗服务和保险制度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政府的公共机制并非是对市场失灵纠正的完美机制 ,存在政府失灵 ,会造成全社会的福利损失 ,这在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各国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市场机制和公共机制的结合 ,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均衡 ,费用控制和服务质量的兼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探究健康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对未来合理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期CHARLS数据将健康冲击、医疗保险与老年人退而不休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分别考察了健康冲击、新农合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影响的健康异质性。结果表明:健康冲击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和劳动时间均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且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有明显城乡差异,对农村地区影响更大。新农合会明显激励农村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发生比率提高为未参合时的3.59倍,但会降低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减少了21.21天;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增加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增加了13.92天,且对劳动时间供给更多的个体,其激励效应逐渐减弱。同时,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新农合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影响更大,但对劳动时间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职工医疗保险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对男性劳动时间影响更大。此外,本文还发现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存在健康异质性,对健康变差的群体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医疗体制改革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利用原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为保障人民健康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4 0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公费医疗体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所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 :医疗费用激增 ,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医疗机构配置不合理 ,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等。本文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利用系统中 ,分析了改革试点各种统账方式的利弊。在了解了医疗基金的性质、特征及支付管理内容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原则 ,分析了总额预付制在现阶段实施的可行性 ,为合理利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原则提出了较基础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口医疗社会保障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对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及其费用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它对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据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实践,医疗社会保障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基本保障,即由国家强制推行的,保障公民医疗费用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二是补充保障,即根据个人志愿选择不同项目参加的商业医疗保险。就第一方面说,我国长期实行的有三种形式: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合作医疗。近些年来我国对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了改革试点,在有些方面已开始由“点”到“面”展开。其中对离退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也…  相似文献   

11.
合理配置老人卫生服务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卫生、民政部门管理和提供的为老人服务资源的配置状况、老年人选择服务的因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 ,分析了上海已形成多种形式为老人医疗、护理、生活照顾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人群 ,但缺乏明确的入住服务设施的评估标准 ,不知哪类老年人需要接受哪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或生活照顾 ;老人健康服务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尚有问题 ;此外还界定了老人医疗、护理、生活照顾的功能并提出新的见解 ,使其最大程度地解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玲  汪然 《南方人口》2023,(2):25-38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2-201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婚姻状态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基础回归结果显示:有配偶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要长,其健康预期寿命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细分老年人的婚姻状态、进一步考虑老年人上一期的健康水平及婚姻状态后,丧偶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最短;与家人一同居住、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没有医疗保险、患有慢性病、患重病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处于劣势地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对女性、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农村女性老年人以及城镇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最短。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行为(吸烟、饮酒)、社会参与和及时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婚姻影响其健康预期寿命的渠道变量。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婚姻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占比的影响受其乐观态度的正向调节,受其孤独、焦虑以及自主性的负向调节。  相似文献   

13.
张立龙  韩润霖 《人口学刊》2020,42(3):102-112
文章基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追踪调查的死亡数据对中国老年人临终地点、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居住在城镇、年龄较小、社会经济地位高、拥有医疗保险、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可能"临终于医院";临终照护者为配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可能"临终在家"。从变化趋势看,中国老年人"临终于医院"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以"临终在家"为主。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大多数老年人依然生活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村卫生室)的发展增强了其临终医疗服务能力。在亲人的关心和注视下离开,在自己的家中接受临终关怀是多数老年人的临终心愿,也是临终的最佳选择。基于此,文章建议在中国老年人临终地点仍以"临终在家"为主的背景下,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终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这不仅能够满足多数老年人"临终在家"的意愿,减轻临终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负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终于医院"所带来的医院床位资源紧缺。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利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健康城市”试点政策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健康城市”试点政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健康城市试点政策提高了老年人健康水平,政策实施后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提高、患慢性病的可能性下降、抑郁情绪得分降低、日常活动需帮助的可能性下降、医疗费用减少。异质性研究发现,健康城市试点政策对城镇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的健康促进作用更强,在空气污染水平较低、行政等级较高、养老和医疗卫生设施较完善的城市健康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健康促进效应主要通过“设施适老化改造”和“服务适老化供给”等机制产生影响。据此,文章建议进一步扩大健康城市建设范围,采取差异化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健康城市创建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2010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了医疗保险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级的农村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医疗类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非医疗类消费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医疗保险对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类消费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非医疗类消费支出的影响同样差异显著;分收入层级来看,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类消费的影响在不同收入层级的农村居民家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非医疗类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不同收入层级之间差异显著。此外,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消费起到带动作用。最后,本文从加大政府补贴和完善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家庭超常的预防性储蓄,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消费。  相似文献   

16.
Medicaid计划系美国主流公共医疗保险项目,用以针对性补偿中低收入人群的医疗费用。自1965年推行以来,Medicaid计划的覆盖率和筹资额度保持较快增速,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就医压力。经过多年发展,Medicaid计划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筹资和补偿机制,值得我国新农合制度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试论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医疗保障的国家。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具有优质、高效、公平、覆盖面广等优点,但近年来也难以摆脱资源浪费,经费入不敷出等问题的困扰。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持续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采取了取消部分医疗补贴,提高某些医疗服务的自费比例,扩大有偿医疗服务范围,并组建了由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和医保医院共同构成的独立机构,对疾病认证,治疗程序和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规定和管理。本文对德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评估,对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体制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使用2006年CHNS数据,分析了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使用了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教育年限和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两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显示,教育和医疗保险并不会负作用于老年人健康,这否认了描述分析、初步回归得出的教育和医疗保险显著负作用于老年人健康的结论。在总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研究不足,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8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CLHLS),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和分组检验,重点分析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总体上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具有挤出效应,即能减轻其医疗负担;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影响有显著城乡差异,在城镇和农村中分别具有挤入和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效应的群体性差异和非均衡性,即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收入到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对其产生的挤入效应逐渐减小,挤出效应逐渐增大,根源在于医疗保障自身运作机制及卫生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平、按需分配的医疗保障制度等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光勇  夏怀华 《西北人口》2007,28(4):115-118
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方兴未艾。改革原因主要是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信息不对称引起公众满意度差、制度运行效率差以及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改革内容包括结构性和制度性两类。文章的最后,分析了国际医疗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