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画学)和“离形得似”(出自晚唐司空图诗学)是代表中国美学形神论两大主流的艺术命题,前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美学形神论诞生而后者的问世昭示着中国美学形神论成熟。关于顾恺之“以形写神”说的“承前”意义,笔者已有专论,可供参阅。本文拟从“启后”角度对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历史影响作一审视。“离形得似”的美学形神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无论就其历史延续性还是就其影响覆盖面而言,它都堪称传统美学形神论发展史上一重大转折标志,又可谓横越于诸多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 ,以形似达到神似 ,神似重于形似。“传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 ,体现了中国美学重“无”的智慧取向、“省”的审美意识及其玄学的色彩。这与西方追求刻肖外物的真的境界 ,重“有”、重再现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比 ,而中西方将互融互补 ,艺术共荣。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形写神"是艺术形神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荀子以下,桓谭、王充、范缜均持此观点,到顾恺之则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第一,以形写神是以形似为基础.形似是中国早期艺术的基本倾向,在绘画中要求审物切、描写细,追求艺术形象的逼真.第二,以形写神是以传神为目的.到南北朝时,形似的传统已经动摇而变为形神并重;到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神似成为主流,倡导点睛传神,重内在气韵.  相似文献   

4.
试论元杂剧脚色与人物之间的“戏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是既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交融的辩证统一体 ,脚色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戏拟”的关系。“戏拟”追求“神似” ,是诗画“离形得似”的传统美学观念在戏曲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意境来自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神韵来自离形得似 ;中国画的风格来自以形写神 ;西方绘画由“极似”走到“极不似” ,中国画都坚守“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观念。历代中国画的实践证实了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互相渗透 ,互相溶合 ,既对立又统一 ,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6.
翻译家也是创造者 ,必须要直接参与诗的再创造。因而诗的翻译 ,要求译者用另一种语言 ,再创造出和原作尽量相似的作品。即便不能相等 ,也就有尽量相似、尽量吻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 ,这种再创造是有限度的。译诗有“神似”和“形似”之说 ,“形”和“神”是应当紧密结合而不能分割的 ,既要“神似” ,也要“形似”  相似文献   

7.
形与神是每个中国画家十分关注的极为重要的两个问题,因此古人提出"以形写神"理论,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最终确立了"形神说"的学术位置。不求形似是与追求神似相对而言的,怎样用形来传神,并且神可以从形当中解放出来、改造、甚至变形,而不受形的制约。面对当代美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相互交融,"形神说"具有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偶读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虽然是画论,但对写作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苏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犹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空钩意钓,岂在鲂鲤。’亦以不能奕,故作此禅语耳。……唐·白居易曰:‘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宋·郭熙亦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东坡乃以形似为非,直谓之门外人可也。”在形似与神似问题上,自古以来,即有争论,或轻形重神,或轻神重形,或二者并重。我以为还是近代画师齐白石说得好:“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似是依托,是根本;神似则是形似的生发和飞跃。艺术上追  相似文献   

9.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具有与传统历险小说的几分"形似""神似""神离"。"形似"表现在《面纱》承继了传统历险小说一贯的"荒岛囚禁"和"异国情调"之空间特质。同时,在"叙事图式"和"他者书写"等方面也与传统历险小说如出一辙,体现出它"神似"历险小说的一面。然而,《面纱》主人公独特的"别样历险"和焦虑的"男性气质"又使其与传统历险者"貌合神离",表现出它对传统历险小说的"神离"。《面纱》与历险小说的"形似""神似""神离"又使它成了通俗小说和文学经典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1.
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绘画将不成其为中国绘画;无视中国绘画固有的创造法则,对中国绘画的任何触摸和探讨,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如果说西方绘画的哲学源头是"本体论",那么,中国绘画的哲学源头则是"和谐论"。"本体论"催生了西方绘画的"摹仿论","和谐论"催生了中国绘画的经典论题"意象论"。正是通过"意象",中国绘画的形象创造才实现了物我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形与神等诸多方面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12.
“象外之象”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核心范畴 ,它体现了司空图超越主客二分、心物二元的思维模式。“象外之象”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意境阐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心理感知认识现状,大学生价值趋向、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态动力调查统计,分析了产生大学生情感困惑,学习焦虑,自杀状况上升等现实原因;指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是影响培养全面素质教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根据艺术教育的困乏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审美能力和非审美能力的欠缺,大学生日常行为自我约束力的薄弱现实,着眼于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重任;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出艺术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带有物质性的精神性活动,一种带有感性的心灵活动的特点.艺术教育本性是一种制形构象的创造活动.既是欣赏和批评活动,也是一种重新构象的活动.艺术制形构象之"形"、"象",并非物形、物象,而是心象、意象.研究大学生艺术教育心态分析与对策,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6.
南海神庙是中国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其铜鼓诗及其铜鼓文化反映珠江三角洲族群团结、勇敢和开拓胸襟,是岭南文明的一朵奇葩。这种优秀传统既是源于当地生产、生活,又是融合了四方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真实写照。它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位绝代佳丽的文化命运遭际--谈三个王昭君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昭君在马致远、郭沫若和曹禺的笔下分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马致远的《汉宫秋》里 ,她是一位富有民族节烈光环的明妃 ;在郭沫若的《王昭君》里 ,她是具有叛逆意识的娜拉 ;而在曹禺的《王昭君》里 ,她又成了肩负民族和解使命的阏氏。这不同的形象 ,分别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时代精神的映现。但这三个形象有一点相同的是 ,她们都是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的载体 ,不过这种“士”的精神只是一种守成性的 ,而不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传统,它们主要表现为:文艺和实用、功利的结合和发愤着书的精神;“无声之乐”的创作理想和审美境界;“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原则;“无法之法”的艺术表现方法;“味外之味”的艺术鉴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取象思维是《周易》中典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象而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材料型议论文(文字材料议论文、看图议论文)写作正是应用这种观"象"(文字之象、图形之象)得"意"(中心论点)的方法,发挥取象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的特点来比附成文的。取象思维作为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对材料型议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时期三明精气神的解读,明确"开明、清明、文明"关系,构筑三明精神的框架—"一棱三明十二义",极大充实了三明精神内涵,并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典型示范加强三明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弘扬"三创"精神,推动"三促"工作,从而树立"开明创新、清明正气、文明和谐"三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