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东方民族主义思潮是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东方国家和地区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之一,它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东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而且是一种政治信仰、情感和文化价值现。作者认为,这种思潮属于政治文化领域,它决定了东方民族的政治参与形式、文化结构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同时,作者在周一良先生提出的文化分为狭义、广义和深义三个层次的见解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边义文化”的层次,并用“政治文化”概念对这个层次作了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2.
论新加坡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界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民族主义是在反殖民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它以争取新加坡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提倡儒家思想,保持亚洲人价值观,强调合作精神,主张融会东西文化精华以创造新加坡现代文明国家。这种民族主义初步形成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大致定型于六十年代中期,七、八十年代又有新的发展。它是战后兴起的当代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是“融合型”民族主义,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民族主义,代表着新加坡的历史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国际社会中也是一种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潮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不单表现为一种政治诉求,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文化诉求,20世纪30年代东方各民族均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马哈福兹正是在文学的创作园地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这一重要课题。其作品以宏阔的视野、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埃及的历史、现实、未来,不断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激励民众争取民族的民主自由,同时寻求民族前进和人类发展的理想之道,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因而被誉为“阿拉伯民族之魂”。马哈福兹带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4.
从本世纪开始到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阿拉伯人民为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一种现代政治社会思潮,而长期在当代中东政治中居支配地位,它也是今天研究、了解自70年代末期以来出现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重要背景。本文拟就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内容、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它与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彭树智教授在《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与政治文化》一文中,对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实质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认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而且是一种政治信仰、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它属于政治文化领域,决定了东方民族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文化结构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同时,作者在周一良先生提出的文化分为狭义、广义和深义三个层次见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边义文化”的新层次,并用“政治文化”概念对这个层次作了具体论证,给这个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李永森副教授在《张学良将军与东北大学的西迁》中,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张将军对国民教育的功绩和赤诚的爱国热情。由于这方面以往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故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巩富文同志对中国古代法官淹禁不决的责任制度的论述与探析,对今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横跨两大洲,纵贯一个半世纪,它既有作为社会思潮的“东方民族主义”的全部复杂性,又有“文学思潮”自身特有的复杂因素。时间上,它长达一百多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空间上,它跨越洲际,不同区域的民族主义文学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内容上,在“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这一主题的统摄下,不同作家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现实表现形态也丰富多样。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大都是将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的概念展开探讨。黎跃进的新著《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黎著)则将视野集中在东方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创作,从大量的文化和文学文本的梳理中,概括、提炼出“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概念,突破个别作家民族意识,或某一区域文学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的狭窄格局,将亚洲、非洲地区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讨19世纪中叶以来150余年间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发展,同时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拓展成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曾经是启动近代世界政治运动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值此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历程作一概述,以志纪念。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涌起及其方向 同世界各古老民族一样,伴随着民族形成融合过程,华夏民族早已产生了朦胧的民族意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初只是氏族矛盾的一种生活体验,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华夏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现象.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应从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两个方面来进行.本文通过对世界民族主义各个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民族主义运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当前民族主义思潮、民族问题之所以在全球不断蔓延并成为当今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既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民族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明久远的亚非民族,在民族发展和交往中产生了早期的民族意识.而现代意义的"东方民族主义"是在反帝、反殖,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中产生发展,它受到西方民族主义的启发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外一些学者对东方民族主义的独特内涵有过论述.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发展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独特个性:被动应对性、民族文化认同性和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下,国家文化创新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新战略,它包括三个特征,一是对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并举;二是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扬弃同存;三是对革命文化继承与辨析兼重。国家文化创新与国家语言安全具有密切联系。首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必须注重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国家语言安全的保证是国家文化创新得以推动的基础;其次,国家文化创新必须与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并举,两者必须同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将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创新有机结合,从而防止在操作与认识上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与语言霸权主义这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金禹彤 《东方论坛》2013,(5):72-76,88
朝鲜高丽朝(918—1392)是朝鲜半岛第二个统一王朝,其在儒学与礼治政治思想不断发展深化的背景下,移植中国制度实行了祭孔释奠礼,此为朝鲜半岛祀孔之始。高丽朝祀孔制影响了朝鲜半岛教育观念与形制的确立、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儒家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国风》是《学衡》杂志的继续,在保持反对新文学运动特色的基础上,强化了抗日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情感。因《国风》的成员多原《学衡》的作者,此时在中央大学群聚,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后学衡时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涵在这一时期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尊孔倾向。从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的活动,可以看出国民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文化政策与文学、学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是当前中国哲学界需要再次探讨的新儒学问题。在围绕这一问题的众多已有界定中,学者们往往从“精神自由”的字面表达来界定张君劢文化哲学研究的立场、方法和归宿,这致使其割裂了张君劢文化建设总纲领中“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指向的本质关系。张君劢文化哲学脉系的本原价值是将“人生观”作为民族文化的基础,将“学问之独立王国”的建立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将“民族活力”作为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而“民族活力”的激发来自于儒学复兴,这一路径的终极指向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界多将纪伯伦的精神文化立场定位为"民族主义者",或指称他的创作思想以及诗作内容中均内涵和外化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们考察纪伯伦的全部创作、旅美生涯以及在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通过对其占据主导性的文化倾向、意识形态立场加以分析,判定该诗人文化身份定位的基本面并不是纯然的民族主义者。有关纪伯伦民族主义者身份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们对纪伯伦作品的误读,以及由这种误读衍生出来的判断错位。  相似文献   

16.
在时空语境转换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之下,梳理东北移民群体的创业历程,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创业精神,找寻移民创业文化的内在特质,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创业文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之义。东北移民创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被动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组织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自主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注入,有利于营造尊重创造创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东北本土的区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战略 ,它包涵了该政党的文化理念、文化目标、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承担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 ,并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相应的文化战略。在探索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下文化发展思路 :从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到大力推进文化整合 ,再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①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的文化安全机制刻不容缓。本文从"强化内功"、"未雨绸缪"、"随机应变"、"法不容情"、"人才方阵"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于建立健全创新、预警、决策、法制、人才五大文化安全机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间文化正以"遗产化"的形式被建构成一种新的人文资源。在"遗产化"进程中地方文化正在向"国家遗产"转变。该现象已引起学界的讨论,其主题集中于民间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但较少涉及遗产的地方属性与"国家化"的实践。从端砚文化个案来讲,国家遗产的身份强化了政府管理与遗产的关系,却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遗产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同时,国家遗产的管理与地方社会的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保护理念在地方社会不仅遭遇一定的尴尬,而且难以促成文化持有者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因此,引导文化持有者的广泛参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安全形势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始终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应尽快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积极构建具有中国因素的国际认同文化,坚持在包容的基础上敢于进行文化斗争,切实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导权,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