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研究"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人宣称,人类已进入到"传媒化社会",媒介已实施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殖民"。媒介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及其走向施以深刻的影响。但我们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特组织这次笔谈,力图呈现对媒介文化的多元而理性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及传媒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藏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宗教氛围和艺术审美。文章系统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民族节日的研究成果,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入手,进一步梳理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中的代表,总结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保护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西藏林芝节日文化乃至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8.
通过国内外和新媒体有关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创作手段的观察和探索来论证和探讨的新媒体艺术中"再媒介化"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人实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梳理艺术创作的新方法,理解再媒介化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通过再媒介化从而把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与它本身原初语境的分离,此所谓"重置语境".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用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并起到理论指导创作的作用,进一步展开对艺术媒介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融媒时代的网络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经过研究蒙古族、藏族、苗族和维吾尔族四个少数民族的网络传播现状,发现少数民族均已运用多种数字化社会媒介工具,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融合传播民族文化。本文认为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者要科学运作数字化媒介的长期记忆与核心记忆,尽量避免媒介的记忆遗失才能重新建构民族文化符号,实现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共存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世界。高度的媒介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使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越来越紧密。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及现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沪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沪留学生媒介接触呈现出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 2.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基于留学生意愿、信任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网络; 3.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高; 4.留学生的报刊使用频率与中国饮食、地理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社交媒介使用频率与中国汉字文化认同显著相关; 5.留学生报刊使用时长对文学认同具有正向预测力;电视媒介使用时长对饮食、汉字、思想文化认同具有负向预测力;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长对中国文化认同不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技术不但是一种知识论的技术事实,而且更是一种实践论的价值事实。从总体性质来看,这种实践论含义在于澄明新媒体技术及其美学形态存在的物质前提、历史性质、价值目的与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媒介技术的意识形态表意、新媒体技术美学的商品化叙事共同构成了它的实践论论域。历史学与文化社会学是其实践论命意的方法论表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大众传播的线性控制模型正在被双向交流的互动话语模型取代,这种媒介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拓展媒介事件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模型。传统媒介事件研究,其基本理论倾向是事件"媒介化"(mediation),强调媒介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叙事主题一般较为宏大。新媒介环境系统中媒介事件研究基础路径转向"事件化"(eventization),关注媒介事件对分裂、碎片化社会的整合作用及其意义表达机制成为媒介事件研究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媒体个人化具有内容个人化、传播共享化、管理自律化等特征。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是社会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媒介领域中的反应,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海量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表现,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媒体个人化趋势给媒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正视并顺应这种趋势,制定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建立分布式分类管理模式和以技术管理与法规管理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媒介文化"概念关注文化与传播媒介的相互关联,提供了打破二者界限的研究思维,重视媒介对文化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形成的决定作用。文章在"媒介文化"的视域下梳理当代中国电影明星、影迷/粉丝的发展及相互作用所建构的文化景观。传统媒体主导明星形象的建构,影迷作为媒介信息和明星文化的客体存在;新媒体时代,明星与粉丝文化的互动同构与身份认同。将从当代传统媒体时期和新媒体时期分别探究明星、影迷/粉丝在媒介话语作用下呈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做了客观阐述,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传播中,人们对信息的审美诉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审美追求"向外转"成为最大特点,对媒介信息的审美接受从心灵美转向感官美与娱乐美,泛娱乐化是其最大表现,"一路观看"是新媒体使用者最喜欢的审美方式,传播视觉化是新媒体的技术性与工具性带来的审美途径。人类审美的虚拟性倾向在新媒体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网络游戏对人"心理抚平"和"自我幻想"的审美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网络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媒介主要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规范、构建社会现实等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然而,在新媒介生态下,经营和权利介入媒介制作,新媒体的崛起和繁荣,传统大众媒介耐以控制社会的"拟态环境"在新媒介生态下变得透明,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弱化。因而,大众媒介只有实现独立,与新媒体联合运作,加强培养公众的自律和理性,才能更好的在新媒介生态下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文化的媒介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介作为一个社会辐射力最强的文化装置,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推动力,而且,大众媒介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特征。同时,大众媒介经文化传播的积淀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对大众媒介与文化的互动过程适当引导,以促进大众媒介与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