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某些文章作者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由于俄国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社会农村在公社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的预言没有实现,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马克思的预言确是落空,但是,笔者认为不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3.
“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分析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所提出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刻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中存有学术造假问题:例如,有的论者为了把"卡夫丁峡谷"设想说成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硬是把第二次俄土战争说成是"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一种东方革命的背景;有的论者则说马克思在《资本论》跋里赞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俄国特殊发展观;有的论者甚至把考茨基的"跨越论"挂到了恩格斯的名下。应对上述造假问题一一澄清,以还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透视"卡夫丁峡谷"理论从提出到实现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了"起步"、"助跑"、"跳跃"、"着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应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政治层面上跨越成功之后如何进行经济层面上的跨越是跨越理论的核心.苏东剧变表明,这些国家没能在经济层面上实现跨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却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能够在经济层面上跨越的.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跨越,本意中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对前者的跨越可以采用激进和突变的方式,对后者的跨越则只能循序渐进.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命题的回答真正指引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跨越,本意中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对前者的跨越可以采用激进和突变的方式,对后者的跨越则只能循序渐进.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命题的回答真正指引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村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存在着不少争议.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上,应该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逻辑和有关论述去注解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构想随着历史推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后期恩格斯甚至已经否定了当初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大意义 ,在于首次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紧紧把握时代特征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 ,或尽可能缩短这一发展阶段的痛苦的思想。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 ,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膨胀 ,同时也使之孕育着更深刻的危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勇敢面对挑战 ,抓住历史机遇 ,真正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一个根本变革,就是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批判的实践批判理论方法。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以实践为手段、以实践为对象的批判以及实践的自我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历代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的一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问题的经典解释起源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这一思维线索,首先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然后介绍卡尔.马克思(Kari Marx)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综述和比较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论,旨在通过重新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出了俄国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而在正式复信中则舍弃了这一提法。马克思之所以舍弃这一提法,似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一提法使用了“通过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典故,容易让人揣测并引发歧义;其二,这一提法容易被人混同于民粹派所主张的关于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其三,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一提法在理论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是走进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窗口,作为一个核心范畴,"社会"的生成与嬗变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学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社会"概念的原初语境的再现给予我们新的方法论启示,同时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的思想地平,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劳动伦理观生成的过程中 ,蕴涵着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与多重思维向度的交织、碰撞。分析青年马克思劳动伦理观生成的逻辑起点及其三重思维向度 ,可以看到两条理论线索 :一是从先验主体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二是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观察社会的唯物倾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哲学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这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古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伊壁鸠鲁能动的唯物主义哲学才是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批判旧思想家、创立新理论最有力的武器。理解《博士论文》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革命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理论学说之间的理论传承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且古老的理论话题。深入解读和反思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及其传承对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理论特质至关重要。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对其"抽象性"的批判。马克思把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抽象性特征极其形象地描述为"抽象性"统治人这一荒谬现象,并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极富历史现实感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要创建一门新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是创建一门所谓的经济哲学,而是体现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所遮蔽的社会关系及其基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展开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9.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是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形成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与公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颇具争议。被教条化、实证化理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产生此争论的根源所在。而基于实践性、历史性语境中的解读指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伦理学向度,即内蕴于非道德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话语中的对人类真正道德化生存的伦理承诺。必须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语境之中,重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