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91年10月发生在奥克兰地区的大火灾造成25人丧生,6000多人无家可归。幸存者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其中凸显了有关自然与文化、有序与无序、时间与空间以及传统的男女性别区分与生死等二元结构,尤其是对作为自然象征的母亲与作为灾难象征的魔兽二者之间的对立显示了自然与非自然力量的对比。人们为了解释灾难的去而复来,甚至认定灾难的发生是早已注定的、循环的,从而肯定了上帝对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控制权,由此,毁灭者也是创造者。奥克兰大火中隐含着如建筑材料的不当使用和居民区的不合理规划等技术性因素,因此其可部分归结为技术性灾难。而由于技术性灾难产生于一个文化的竞技场,而不是自然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合乎情理的灾难意象或隐喻非常少,因此,技术性灾难不会流变为神话,而是作为永远的历史而存在。综观上述过程,灾难被重新界定为"创造性的毁灭",从而被赋予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美。尽管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会以上述方式去象征地表达灾难,但所有的文化在描述与解释灾难时,象征都将会是他们行动的一部分。这些象征的建立缓解或消解了灾民对于灾难的恐惧,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灾难多发区的居民大多不愿意搬迁。  相似文献   

2.
人类脆弱性的辨析是人类学开展灾难研究的关键基础,也是对灾难形态进行类型学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梳理灾难人类学的问题意识演变和理论视野发展,本文指出当前人类学的灾难类型划分应基于脆弱性的辨析,结合对自然肇因与社会缘由、地方框架与世界格局、特殊事件与结构过程的关系考察来区分自然灾异型、社会灾变型与社会灾祸型这三种形态的灾难,从而更精准化地以地方性视角、过程论方法与整体性关照推进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获得研究本土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灾难的界定必须基于当地社会对于灾难的认知,不同的群体面对相同的自然灾害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这也导致了不同的灾难叙述及其应对机制的出现.文章通过对大理海东的田野材料分析,试图呈现当地对于干旱现象所特有的解释方式和认知图景.海东地区对于干旱的认知唯有置于水观念以及水神信仰之下才能得以理解,而这套关乎水与水神的认知体系赋予了当地社会面对变迁的能动性,使其在经历了引洱入宾工程的冲击以及提灌技术的引进之后,传统的信仰与社会依然存续.  相似文献   

4.
在灾难的人类学研究中,历史的角度具有关联性。历史分析可以揭示出灾难以及人类生境脆弱性后面的生态、经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线索。灾难自身也具有启示性,它将过去与现在联结起来。通过对长期的历史记载的研究发现在墨西哥的生态环境中,干旱、农业灾害和食品危机显现出周期性。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灾难研究可以对社会现实提出批评和校正。  相似文献   

5.
张原  汤芸 《民族学刊》2016,7(1):81-87, 124-128
“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国际人类学工作坊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工作报告会,来自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学术机构的4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人文视野下的灾难与激变”、“有关灾难与激变的理论反思”、“在灾难与激变中反思社会-政治关系”、“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恢复与文化重塑”、“关于灾难的记忆、叙述与情感”、“灾难的感知与呈现”、“关于灾难的艺术呈现”这7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家对灾难研究的兴趣甚早,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个案的探索,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思考。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和苏珊娜·M·霍夫曼从人类学对灾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开始讨论,涉及了与生态、物质和社会-文化联结的人类学灾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辅以相关的文章,对人类学灾难研究的贡献和对地方场景中救援与重建的潜在价值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1):94-94
2012年11月10日,“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筹办。研讨会紧紧围绕“灾难与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在卡特里娜飓风前后的时期中,执法机构、市政府官员以及高档居民选区在针对新奥尔良非裔美国工人阶级的性格形成仪式和日常社会实践时,试图对之进行罪犯化和监控的变化方式。这里的仪式和实践包括被称为“第二线”和“超级星期天”的游行活动。本文指出对这些实践的罪犯化和监视行为,只有置于新奥尔良种族化的阶级差异生产中,并将这个生产过程置于社会建构的空间中,才能被理解。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背景下,城市的强制疏散让高档居民选区和专业城市规划者得以将城市重建想象成一个可以通过建筑关系的创造达到的目标,而这种建筑关系可以成为数轮资本投资的载体。这种城市修复的愿景,忽视了一个重要元素,即相关社区的居民非常重视对前卡特里娜飓风时期居民的回归和安置问题,这些前飓风时期的居民正是“第二线”和“超级星期天”的主导者。本文探讨了对“第二线”和“超级星期天”的监管、监督和罪犯化如何长久以来在美国被作为维护霸权秩序的机制,也分析了规划、种族和社区高档化改造之间的亲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以公共资源灾难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史资料、社区研究成果和作者在翁旗所做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牧区的体制变迁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牧区所持续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实证的检验。应用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着重强调指出体制变迁对公共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困境,既是本文的特色,也是本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王思亓 《民族学刊》2020,11(5):66-73, 146-147
灾难移民的重建与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而且还影响着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特别是对于有多种跨境关系网络的边境族群。本文基于多年对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调查研究,论述了夏尔巴人灾后移居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记忆,以及在就业、宗教仪式与丧葬方式等方面与移居社会所存在的张力、矛盾和困境。提出地方政府不仅应注重灾民经济层面的安置与救助,更应加大灾民的人文关怀,深入了解移民的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逐步引导移民适应灾后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来援助的方向性错误或有所保留,致使当地居民的精神创伤加剧;(3)灾后地区政治生态妨碍人类与环境互动传统模式的恢复。威廉王子湾地区作为自然资源社区,代表了一种文化上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被竭力保护,而不是被排斥或消除。对此,人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对抗间断熵,为预防、应对和缓解灾难创造出文化上适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民间信仰风俗产生深刻影响。民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感到困惑或无能为力,又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能寄托于神灵以应对,祈求消灾赐福。因此,民间的岁时节令习俗无不渗透着广大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禳除和对人寿年丰的祈求。  相似文献   

15.
贾霄锋 《民族学刊》2015,6(5):71-76,118-119
文章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加快时期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结构性贫困,并对这种结构性贫困问题的具体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行纬度结构分析,最后系统地从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其继承国。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但改变了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也彻底颠覆了俄罗斯人思想中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其中包括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建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新认同,这不但是国家决策者的任务,也是社会人文科学者的社会责任。在此历史背景下,俄罗斯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季什科夫率先提出俄罗斯公民民族构建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理论不断完善,在社会实践层面也获得很大进步。本文拟从历史背景、理论根源、现实反应和社会实践几个环节入手,探讨这一理论在俄罗斯发展的过程中对俄罗斯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希望从这一理论中探寻对我国公民民族建设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7.
红水河流域是广西乃至我国最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该区域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承载力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这一地区贫困的资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僧尼是特殊群体,通过社会保障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体面地生活,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体现,是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公正的要求。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材料研究了甘青藏传佛教僧尼医疗和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及其寺院社会化管理实施情况,并简要评析了僧尼社会保障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