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在解决土著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著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著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著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土著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著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著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著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 ,也是离中国本土最近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生活中 ,东南亚华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东南亚华人之所以长久地关心中国的前途 ,支持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 2 0世纪初兴起了华人民族主义。一般而言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 ,“它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和忠诚 ,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即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和理想”。① 本文所讲的民族主义 ,是指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 ,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土著运动与后工业社会的土著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土著运动与后工业社会的土著意识周旭芳由于政治现实与所处结构的不同,泛泛地谈论土著意识和土著运动;正像泛泛谈论民族主义一样,很难对当代民族关系问题的真实状况做出周密的阐释。政治格局的多元性决定了土著意识的不同指向。当我们考察大洋洲土著居...  相似文献   

6.
尹仑 《世界民族》2015,(2):81-88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北极地区气温的逐步升高,使得矿产资源等更易被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也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萨米人构成威胁和挑战,并对萨米人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权利运动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瑞典北博滕省约克默克市卡拉克地区萨米人的调查,剖析了当代萨米人民族生态权利运动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在气候变化与土著民族的相关政策制定及研究中应当关注民族生态权利,只有当土著民族的民族生态权利保障框架清晰及其实施措施明确以后,才能更好地实现符合土著民族自身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及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分析了苏联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苏联民族语言政策存在如下失误:一是语言政策与宪法原则及苏共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使得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具有正当性并对其有很大程度的强化作用;二是过分强调语言政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双语政策仅针对非俄罗斯民族,不利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失误强化了加盟共和国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民族成分日臻多元,族际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移民问题、民族和种族歧视再次凸显,造成社会矛盾频发,也让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政策。本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政策做了粗浅的梳理,总结了包括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内的几种主要民族政策,并分析了其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也有利于为我国民族政策提供更好的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民族成分日臻多元,族际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移民问题、民族和种族歧视再次凸显,造成社会矛盾频发,也让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政策。本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政策做了粗浅的梳理,总结了包括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内的几种主要民族政策,并分析了其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也有利于为我国民族政策提供更好的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10.
彭雪芳 《民族学刊》2012,3(1):76-82,96
历史上,开办寄宿制学校是加拿大政府对土著人实施同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布鲁奎尔斯印第安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变迁为了解加拿大土著教育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窗口。透过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状况及联邦政府对土著教育采取同化、隔离、融合与自主的政策变化历程可以一睹加拿大土著寄宿制学校的兴衰。其衰落标志着教会与政府联合实施的同化教育的失败。随后,土著人重新掌控教育权,土著教育与西方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使土著年青一代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也确保了土著民族的价值观、认同感、语言及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