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虽有区别 ,但却是统一的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范畴看作是“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需要澄清。“一般价值”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哲学范畴 ,是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它不反映人与物的关系 (即使用价值 ) ,而是反映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 ,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的价值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学术界一直研讨的重要问题。在讨论中出现了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规定价值进而规定人的价值的“关系说”和对这种“关系说”进行质疑并提出不同看法的各种观点(包括所谓主体属性论的观点)。持“关系说”的论者面对各种质疑进行了回答,从而表明了“关系说”在解释有关价值的许多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优势。但原有“关系说”只是从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的角度去规定人的价值,未能说明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对人类的价值也缺乏有说服力的说明。主体属性论者由此对“关系说”提出诘难,并主张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或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去规定人的价值。《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载《哲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价值哲学中饶有兴味的问题,也是歧义纷呈,难以定于一尊的课题。在众多议论中,有倾向明显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实质在客体。物对人的价值在于物的属性和功能;人对人的价值在于客体的人的素质;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质量和特性。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指客体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持这种观点的论者承认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认为统一的基础在客体,主体统一于客体。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发生或本源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二项图式论者,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三项图式论者。笔者认为他既不是二项(即主体与客体二项)图式论者,也不是三项(即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论者,而是二项图式向三项图式迈进的学者。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一些分析,以就教于大家。1.哲学的批判使皮亚杰反思二项图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文艺复兴后的西欧哲学界诞生了以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唯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在形式的最初阶段显然亦受到这两大对立的哲学观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生价值问题也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青年的重要话题。有的人由于受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误认为人生价值就在于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和满足个人私欲,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和幸福。这种错误思想,给自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生价值的实质及其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作贡献首先应该说明,所谓价值,是指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某种属性,是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我们通常讲的某一自然物,某一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归根到底是说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必须是能够满足人的一定的需要,同人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便毫无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6.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项久雨 《江汉论坛》2006,46(11):110-11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客体的价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并且贯穿在整个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国内哲学界从八十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方法论模式,如人们所指出的,基本上是一种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有的论者虽然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论李二曲建立价值主体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二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他以“坚苦力学”的精神,“拔地倚天”的气概,博览百家,得其会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二曲学说的宗旨,不在于对客体的认知,也不在于对本体的探究,而是着力于主体的建立。李二曲所建立的主体,不是认识主体,也不仅仅是道德主体,而是价值主体。所谓价值主体,就是崇高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承担者、体现者和创造者。李二曲不主张作为主体的人,成为一个“欲物物而究之”的“博物”家,也主不张其成为一个“总为一己之进修”的道德家,更不希望其成为一个“所志推在于名利”或“志在一身一家”…  相似文献   

12.
自然体内在价值主体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体权利论者以自然体的内在价值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价值主体地位,希冀实现自然体与人的平等。然而,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体的属性,更非主体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一标准,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体不可能与人达到平等,自然体权利根本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学的转向”。这种转向可以看成是一次人的观念的革命,“人是理性的动物”被“人是语言的动物”的观念取代了,人成了一个有待经过语言读解的文本。不过,人毕竟不是纯语言结构的“文本”。尽管人不是世界的唯一主体,但在文学中,人不仅是表现的中心,也是文本的创造者。一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研究应把人的主体性作为中心来思考,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多、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是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简言之,就是肯定文学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现教学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价值正像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一样,它标志的是教学现象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教学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即社会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学价值客体有它自己的特性,也有它自己生成的逻辑。从教学价值客体的特性和生成逻辑看,教学价值客体能否满足教学主体的需要,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活动,而学生主体的活动是教学价值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 ,在我国已成为共识。主体需要并非总是合理 ,以此为价值尺度 ,会导致作出荒谬的结论。用此尺度 ,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则会导致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对待人与人的关系 ,则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和以客体为价值尺度都是各执一端来理解价值问题 ,因而都不具有科学性。生存和发展的效益尺度是科学的价值尺度 ,它是社会共同尺度 ,体现了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它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尺度 ,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客体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少哲学论著来看,许多作者论述哲学基本问题都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列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的文章则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概括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社会历史观的一  相似文献   

17.
《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从争论最多的“尺度”问题入手,论证人的对象化的劳动实践,就是把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理想的实用对象和审美对象。文章还指出,美的问题不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强调要区分物的物质属性和物的价值属性,美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关系中的存在物,它以意义、价值的方式存在。另外,文章还认为,功利的善和愉悦的美都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只有对象中有活生生的人之感情的形象显现,才能成为审美感受、观照和体验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主客体的双重双向统一。第一重统一是主体统一于客体,即主体对规律的认识和顺应,也就是知与行的“合规律性”。第二重统一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即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改造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由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这个观点的详细阐述,可见拙作《自由的结构性分析》,载《厦大学报》1992年第3期)。“合规律性”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对客体规律的符合与顺应,因而是“真”。有的学者把真等同于规律本身,这是不妥当的。真是主客观的统一,包含有主观因素,因而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9.
<正> 1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是由主体的某种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既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因而,能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客体,主体就认为它有某种价值;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或不与主体的需要发生联系,客体就无所谓价值。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都是有价值的,而雪中送花可能价值就不大。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些属性。价值应该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反对把价值当成物的属性的观点,他说:“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它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的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认为价值不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独立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但是,有的同志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