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介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通过对中介与普遍联系、中介与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中介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中介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系统作为哲学范畴,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为特征,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之中,系统观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作为哲学范畴的系统观,其主要根据是: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和关系;其次,从理论论证的角度来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存在的系统正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具体事物的相对独  相似文献   

3.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现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它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运用于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杰作。它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察的客观性原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规律,确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我们分析和认识当今世界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矛盾学说,揭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通过先秦时期哲学、汉--唐时期哲学、宋元明清时期哲学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必然把辩证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当前哲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理论难点。这里,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呢?唯物辩证法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些基本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矛盾不仅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传统矛盾理论认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统一性与斗争性,其立论基础是对立与斗争等同,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区分对立与斗争两个概念.传统矛盾理论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共同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传统矛盾理论从静止与运动、有条件与无条件的角度,来理解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问题,而列宁提出这个命题则是从动力与发展过程的关系来立论的.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有重点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坚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和系统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有重点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坚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和系统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是个亟待解决的矛盾。诚然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形而上学猖獗,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我们有些同志,在理论上也承认这个规律,但在实践上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这个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把许多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事物水火不相容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干了一些顾此失彼、两败俱伤、得不偿失的事情,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对“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只是对立之一,即互相否定、完全对立。作为哲学范畴,矛盾的本真内涵就是事物内在的既肯定又否定的本质规定。其在辩证法学说史上的真正意义和旨归乃是揭示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或源泉以及事物变化的固有方向或趋势。依此来看,矛盾在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中已经被泛化了———把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当作矛盾关系。而将矛盾等同于对立统一,又用对立统一阐释矛盾,则是矛盾被泛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标志着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两部分内容中都充满了矛盾关系,如同两条中心线索构成了这个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拓展设计思路,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5.
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事物的发展也都是由矛盾的推动.民主亦然,民主的矛盾就是民主内部要素以及民主与其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会发现民主不同的矛盾.民主历程中,民主所表现出的矛盾以及因其矛盾推动而发展的民主模式主要有:主人与主事的矛盾,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发展;价值与事实的矛盾,由精英民主到参与式民主的发展;多数与少数的矛盾,由聚合民主到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与民主的限制的矛盾,由非宪政民主到宪政民主的发展.民主矛盾的显现是由其自身固有的内涵与现实环境共同决定的.民主模式的发展不是随意而为的,有其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也是民主矛盾发展的要求.从民主的矛盾分析民主的模式只是一种视角、一种分析方法,以此对民主模式发展的规律作简单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章韶华同志在《走出哲学的误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然而,笔者认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片面的和先验的,其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之间联系的性质,完全是对事物联系性质的一种歪曲。按照辩证法原则,内因(内部联系)与外因(外部联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并不存在单独具有孤立内因或孤立外因的情况。事物只有首先具备内因决定性作用,然后才能表现出对他事物的外因决定性作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外因决定性关系,并不存在一事物作为内因永远决定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只能对该事物起外因反决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薛晓静 《新天地》2011,(9):16-16
对立统一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进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的教育也是哲学乃至政治课的一个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体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现代市场经济包括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贯穿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应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利用了矛盾的同一性来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把握事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运用。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停滞和衰亡,都必须从内与外,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现实的辩证思维。而从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来看待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就是要看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是否已经有着一种彼此的协调关系,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