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讲述了知识分子乌去纱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乌去纱的生存变迁实则对应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青春成长史、现代都市中的情爱史,以及在欲望时代中的命运史。《千年之痒》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本相和当代人的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分子与"乡间"的疏离也进一步加剧,站在21世纪20年代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能够听到"乡间"对知识分子呼唤的回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去台知识分子是影响台湾政治和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光复过程中,其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在台重建的核心群体。国民政府迁台时期,随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的涌入及台湾新教育体系的建设,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岛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去台知识分子的坚守传承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两岸文化脐带的永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散文作为知识分子最朴素与最直接的一类表达方式,在上个世纪1990年代迎来了又一次高潮。1990年代的"散文热"表明知识分子通过散文的写作确认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也让日渐边缘化的文学看到了一丝希望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在1990年代众多的散文经典中,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感受到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1990年代老生代知识分子的散文创作,以宽容又求真的态度,知性又灵动的发现,智慧又平和的表达,树立了老生代知识分子长者、学者、智者的高蹈风范,提升了1990年代散文的总体品质。  相似文献   

6.
犬儒型人格是知识分子的后现代时期的人格面貌。以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犬儒特征指涉知识分子的人格面貌。通过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来解析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而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犬儒型人格主要表现:敌对感;走向狂欢;游戏人生;失语表演。  相似文献   

7.
从"新村计划"到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实践,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中国农村发展探寻出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推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格序,可谓毛泽东理想中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天换地探索与尝试,开启了中国农村发展之路探索的先河,尤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小说作家中,写知识分子的题材是极为普遍的,不少作家像巴金这样执着于这一题材,这样广泛地描写各类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这样忠实地反映他们的思想性格和对人生的探索和理想的追求。他真是描写知识分子出色的有特殊才能的作家。正如巴金所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是我最熟悉的世界”,①因而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的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不朽的典型形象,这是巴金给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巴金塑造了旧中国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尤其出色地描写了“五四”以来,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不同时期的痛苦挣扎和愤怒的反抗。从二十年代末期的杜大心,到四十年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多方探索了拯救农村和中国的途径,但由于那场运动在其时代背景、建设起点、指导思想、建设目标、领导力量、建设主体、影响范围等方面,都无法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因此难免失败的命运。但是,从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结果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总结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胜利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对新时代青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新时代青年应充分学习借鉴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亡时形成的价值观和付诸的伟大爱国行动,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年群体要发扬理性爱国主义;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最终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实现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05年日本提出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制定日本农业“全面向重视环境保全型转变”的方针,使日本农业政策向农业环境政策变化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分析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在法律体系建设和农业消费者、生产者参与等方面的做法和特点,以及在滋贺县、群马县的成功实践经验,提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院校近年来高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对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视域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农民的制度化利益表达。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的加速,导致当前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特征。立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探究并预测农民利益表达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利益表达的综合机制,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历史决定论有四个矛盾问题不可回避: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认识与被认识之间的“俄狄浦斯效应”问题、历史多层次交错运动与历史规律线式制约性问题、“可能性空间”说的横向制约机制与历史规律历时态运动问题.这四个矛盾问题揭示出历史决定论研究存在深层上的瓶颈.历史规律要探索新的进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历史运动以偶然性为表现形式;二是主观揭示出来的历史规律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是客观自在历史规律所支配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三是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生成新历史的唯一理由.  相似文献   

15.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关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方可图之。为此,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面宽线长、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从调查研究、进言献策,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诸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者对以往的文本观进行清算,不满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形式主义的文本中心论、接受史的"视界融合"和解构主义的文本游戏观,而力图恢复文学的历史维度,建构新的文本观: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互文流通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观难免存在局限,如陷入历史不可知论、迷恋历史碎片、忽视审美性。从中引发关于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叙事的宏观与微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等问题,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多样性渐渐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入了全球市场竞争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欧洲很多城市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复兴城市的民族历史街区,实现城市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后,城市旅游为中国民族历史街区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以西安回民街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借鉴国内外发展案例,分析旅游对于复兴民族历史街区、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的作用,为未来城市多元化发展和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一个前瞻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追踪和分析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分为学科建立、学科拓展和学科新进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严重不足;信息服务体系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农民信息素质有待提高。提出了政府主导下多元参与、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其科学内涵可从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法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一战略路径呈现的演进脉络为立足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时期,其现实态势表现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城镇化滞后状况向快速发展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由国富走向民富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